如果罗素活到今天,他可能会手撕微信(一)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67

“明智地度过闲暇时光的能力,是文明的终极产物。目前很少有人能达到这种水平。”——1930年,罗素老爷子在自己面向大众的读物《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国内多译为《幸福之路》)中写下了这句话。

不知各位现代人读到此处,心中是都是什么滋味?笔者唏嘘之后,难免疑惑:都说明天会更好,那么85年后的今天,我们度过闲暇时光的普遍方式更明智了么?是更能让人们感到了由衷的幸福快乐了,还是相反?

我们给出的答案恐怕只能是悲观的。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今人发出抱怨 :“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被手机占据了!”、“微信完全毁了我的注意力,工作/学习中总忍不住掏出手机来刷一刷!”。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自称或被认为身患“移动社交重度沉迷”、“手机过敏导致的慢性拖延症”、“键盘侠症候群”等等这些在今天才有,或者说在互联网时代才能有的“疑难杂症”。

罗素在1970年就去世了,当然是没法亲自给出判断。但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他认为应该跟赌博归为一类的,对于人生总体的快乐和幸福无益的乐趣,都有什么样的特点:

“一旦停止了这种乐趣,人就会觉得烦躁和不满,觉得缺点儿什么,可自己也不知道缺什么。这种乐趣不会带来任何可以被称作是快乐的东西。……片刻欢愉之后,留下的只是疲惫、厌恶和空虚感。”

怎么样?有没有让你回想起刚放下手机十几分钟,立刻又感觉必须刷一下朋友圈,不然一定会错过什么,结果一打开微信就又被带跑,神游一小时才回过神来的时候,产生的那种感觉?

罗素在《征服幸福》中,指出了人想要在工业化和市场经济时代获得幸福的几个必要条件和不利因素。几相对比之下,我们会发现今人抱怨的这些,他老人家早就告诫过:过度的、现代化的“被动的娱乐方式”(在当年只有广播、电影。)将会剁碎人们的注意力、碎片化人们的时间、异化人们的社交、甚至扭曲人们的三观、破坏人们真正理性思考的能力。为此他曾言辞激烈的警告:

“应该严厉批判现代的父母们,他们给孩子提供了太多被动的娱乐活动,比如看电影和吃美食。”

我们今天所遇到的大多问题,在罗素所观察的85年前的社会中,都已初露端倪。可悲的是,这些问题在85年之后不但没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解决,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技术的进步被放大了,比如微信显然比电影有更强的“成瘾性”。但它们的本质仍然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不如来读一读将近一个世纪之前的智者有着怎样的分析。既然微信最为被国内的读者们所熟悉,其全面的生态和功能也几乎与我们感觉懊恼的方面重合,那我们就以它为例来看看吧。

“连接器”的负面效应

微信官方经常以“连接器”作为自己的产品定位,这个比喻非常好的体现了微信生态的主要功能和特点。微信作为“连接器”的起点和支点,是人与人的连接——即时通信(核心功能)、社交(朋友圈)、以及互动娱乐(网游,与那些能把你的积分上传排名的单机游戏)。作为生态延伸的,是人与内容的连接(你所关注的媒体和自媒体订阅号)、人与工作的连接(微信企业号,或者你领导拉的工作群),以及人与服务的连接等等。

之所以称之为“连接”,就是让过去不能到达的现在能够到达,过去高成本到达的现在低成本到达,过去只能低频到达的现在要高频到达。简单来讲,就是你现在点开微信主界面就能和人聊上天,比用短信便宜;刷刷朋友圈就能完成社交,它比人人和微博上的社交场景更亲密更简洁;你打开订阅号就能看见各家媒体推送的新闻、新闻摘要,还有自媒体们给你推送的各种你喜闻乐见的图文或消息,他们都是你订阅的,你不必再去门户或论坛上自己筛选。

总之,你点一下手机上那个绿底白云的图标,就能进入一个应有尽有的世界。而且他还给了你充分的理由,不让自己有道德包袱:万一女神的朋友圈我没及时去阅读理解呢?万一大V的“人生指导”和“高质量干货文”我没第一时间看到呢?万一领导在工作群里布置了任务呢?……

烦闷

于是,当你脱离开了微信,哪怕只有十分钟,你就会感到烦闷。正如罗素所说:

“烦闷的本质之一,是现实环境与让人想入非非的更愉快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反差。”

是啊,比起段子手们的精心创作,女神照一小时ps一小时的自拍,我们身边的生活和工作是多么无聊!不仅仅是那些让人赏心悦目的东西,读到负面社会新闻与砖家点评时你的愤怒、你讨厌的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你认为傻到爆炸的谣言和鸡汤时,你那种夹杂着优越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可能正是你心底所求:

“从本质上说,烦闷是一种希望发生点儿事的固执愿望,这种事不一定非得是好事,只要是能让烦闷的人知道这天和那天不同的事就行。总而言之,烦闷的对立面不是愉快,而是兴奋。”

于是每当你终于下定决心放下手机,回到现实生活中时,不到十分钟你就会感到更烦闷,于是你只好再拿起手机:

“兴奋就是毒品,会越来越上瘾。”

罗素忧心忡忡的指出:

“对于年轻人来说,太多的旅行,太多的各种印象是不好的,这会让他们长大以后不能忍受可以为他们带来成功的单调生活。”

罗素没想到的是,“兴奋”在如今的成本是如此之低。足不出户,就从手上的一个小盒子里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相比之下,老爷子当年专门批判一番的出门旅行,简直麻烦的让人无法忍耐。

“有能力的人总是从一个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走到哪儿乐到哪儿,不停的跳舞、喝酒,他们总是处于某种原因想在新的地方更尽兴。那些不得不去挣钱谋生的人必然会在工作时间感到烦闷。”

在今天,这种对比更加强烈的,引起人们心中的烦闷自然也就更严重。当年的人只是受到了聊天、广播、报纸、电影的刺激,而今天的人只要一打开朋友圈(这完全可以发生在工作的八小时之内),就会被高富帅白富美们的九张图秀一脸。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

“这是贵族式的理想生活,我对它绝无诋毁之意,但恐怕他会像其他理想一样,实现它要比理想主义者期盼它困难的多。”

高富帅们在马尔代夫兴奋,你也跟着他们在朋友圈里兴奋,听上去好像是你省了机票钱赚了便宜,其实未必:高富帅晒了日光浴游了泳,还参加了海天盛筵;而你只不过是通过视网膜看了个热闹。三个礼拜后高富帅尽兴而归,而你三分钟之后就会感觉莫名难耐,三个小时候你才终于想起要发奋图强,决定再刷一下朋友圈就开工干活。然后你刷到了你喜欢的高逼格段子手的推送,你决定先把他读了涨涨姿势……

当你在知乎上从这个大V的新作看到另一个大V的抖机灵,或者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手的新条漫到另一个演艺明星的新八卦时,发生的事情本质上也是一样的。

碎片化

就这样,不但你的业余时间被微信完全侵占了,你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本来整块的工作时间也切碎填到这个无底洞里。为此,你不得不承担双重的损失:第一是被微信吞噬的总时长大大增加;第二是你能够进行工作、学习、思考的时间被无情的剁成了碎片。罗素认为,后者会带来严重的工作效率,和幸福感上的损失:

“通过培养有秩序的头脑而增加的幸福感和提高的效率,是令人吃惊的。有秩序的头脑就是在合适的时间里充分的思考一件事,而不是在所有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的思考这件事。”

什么?你说你有时候工作和学习很累、压力很大,不得不打开微信缓解一下?可是罗素认为,你打开微信看段子、骂砖家、跪舔男神女神、被成功学小故事感动,都只会适得其反:

“导致疲劳的一个极为常见的原因就是喜欢兴奋。”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兴奋和毒品有点像:“充满太多兴奋的生活是使人精疲力竭的生活,需要不断的借助很强的刺激来让自己兴奋,这让人觉得这种兴奋是快乐不可或缺的部分。”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方面,你越沉迷于那个手机中的世界,你就会越发觉得现实的生活、工作、学习,是如此无聊以至于根本无法忍受,你的注意力和耐力就会被不断的削减。另一方面,碎片化导致的效率和总可用时间上的损失,让你只好在DDL之前熬更多的夜。

总之就是很少有人承认如下事实,能够真正践行的就更少了:

“所有伟大的著作都有乏味的部分,所有伟大的生活都有无聊的时候。……一个有着严肃且富有建设性目标的男孩子或男青年,如果他觉得有必要,就会心甘情愿的忍受非常烦闷的生活。而如果他过着懒散、放荡的生活,就不容易从心底生出富有建设性的目标,因为他的思想总是被引到下一次的快乐,而不是遥远的成就。”

低效

你可能此时已经感受到了打开微信的高风险,但是仍然有些东西让你感觉无法割舍。比如:看那些张口就有历史、、炫酷科技梗的自媒体真的好棒啊,如果没了他们,我可怎么涨姿势啊?再有,万一要是老板在微信群里布置了工作,大牛在交流群里谈了经验,我没第一时间看到岂不是吃了大亏?

其实问这个两个问题的人,大多自己也明白,这不过是打开微信放纵一把的借口。但是微信中那些令人亢奋的信息,实在是有勾起了太大“毒瘾”,有着让人一次次无意识中欺骗自己、掩耳盗铃的魔力。遵照罗素老先生的教导,我们必须把问题讲清楚,我们必须清楚的意识到这两个理由是多么的不成立,带来的损失又有多大,这才有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如果想让理性的信念作用于无意识的领域,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问题。”

首先,想要通过碎片化的段子、科普文来真正的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是不可能的。这一点已经被大家所广泛认识到了。我们前边也引述了罗素的相关观点:既然被打成碎片的本职工作不可能做好,同样因为载体限制而不得不碎片化的段子式知识,肯定也不可能对你有真正建设性的影响。

当然了,我才不会揭穿其实你是因为需要装逼的素材,才如此希望第一时间获得那些段子的。不过你不要以为在一群没那么沉迷移动互联网的人面前,抖一个二手段子装出来的逼,让你得到的能比让你失去的多。我们会在之后展开聊这个问题。

害怕因为打开微信不够频繁,而错过工作信息,或者严肃交流的有价值信息这件事,实际上也是没有必要的。

原因之一当然就是微信在作为生产力工具时,设计的还是比较合理的。专门的企业号不说,群里面也可以@人来实现推送(新版本还可以直接@所有人,这是个好功能),你只要等手机“嗡”一下再去看就行了。说实在的,又有几个像样的公司会用这种方式来大量传递重要信息呢?从一般的情况来看,频繁打开微信导致注意力和时间被炸飞满天的损失期望,与因为不频繁打开微信导致错过重要信息的损失期望相比……你自己实事求是的算一算吧。

关于严肃交流中有价值信息可能被错过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道理。你完全可以在有充分时间的时候仔细阅读大牛们交流时候的记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内容的,你“看直播”时紧张的状态很可能会影响你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不要寄希望于你下一次有时间打开微信的时候,能再看一看这些记录。那时你要么就是刷过去了,要么就是你直接点进了朋友圈。

估计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比如券商大神爆了利多内幕,这些消息才有极强的时效性,才是非看直播不可。还是那句话,你应该想明白,比起被微信花花世界带沟里的风险,“看直播”到底值不值?就算你想和人家交流,再@呗。

“低效”这个小标题,主要指的是不要寄希望于通过微信进行未经制度化的(比如你们公司专门拉了个重要通知群,你的领导明确说他会在里面发重要通知而且不会@你们)工作或学习,这必然是低效的。不仅仅是因为载体特性导致的碎片化,也因为几厘米之外的朋友圈和订阅号按钮吸引力太强,不要闲的没事拉高自己好好干一件事的机会成本。

本节似乎引述罗素的原话很少,但是你不难看出,主要的观点都是我们上面引述的那些观点的推论和发展。

(未完待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