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认真盘算过放在Mobile和Social平台上的筹码么?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59

《琅琊榜》中梅宗主“病骨一身,未雨绸缪”,“负手算尽天下事”,最终成就十年大反转。

而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移动社交营销战场,预算如何分配其实代表着资源分配和系统性战略布局。

遗憾的是大部分企业其实一直不知道怎么规划手里的筹码,或者说,出招很随意,跟着感觉走,边做边看,走走停停,直接输在起跑线。

● ●

我们通常看到的预算模板是这样的:

这样的:

如果是广告公司背景的人,做出来的预算分配一般是这样的:

看着都很熟悉对吧?这是一些常见的模板条目。而说到预算金额如何确定,营创实验室进行了深入调研,还真是五花八门:

“我们一般按固定营收的X%作为营销预算,然后各个模块去分,此消彼长。”

“老板凭感觉拍下来的,直接告诉我们,控制在XX以内。”

“有个大盘子,然后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不固定。”

“我们是创业公司,就是看账上有多少钱,实验着花而已。”

“Social按月报运营费,按照历史经验做。品牌一般有个整包预算,根据现有的经营预测,有个预算大包,然后再细分到每个领域。通常在去年的基础上调整相对值。”

“我们是企业业务,营销费用中销售费用占比比较大,市场费用一般按年收入的3-5%为预算上限,Marketing费用的各项分配,基本是市场部自己做规划上报。公司领导不限制分项预算,只限年度总预算。社交媒体和数字营销不会单独拎出来。”

……

● ●

好吧,天下没有一道菜叫“随便”。这么随便会有什么后果呢?

目标任务与预算不相关,要打仗时才发现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很多做预算规划的时候,往往都是企业内部由上而下的拍脑袋拍出来的,缺乏沟通,也缺乏对市场营销工作内容和专业性的了解,更缺乏必要落地数据和事实来支撑。

或者老板指定财务部或市场部相关人员,依据往年数据拼凑出一个所谓的“预算规划”来,缺乏对行业趋势的分析判断,缺乏商业分析和对来年业务目标的判断。

这个相关人员就只是“表哥表姐”的角色,没有针对性和具体行动操作方案的内容支撑,那所谓营销预算规划不过是一张任务分解表而已,至于要做什么?怎么做?没有提前方向性的思考和布局。

苦果来了:

等到要用预算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参考价值。为了花钱而花钱,每次花费用都是临时申请,搞得流程极为复杂:

“要钱比干活还要累。”

“超过5万以上VP批,最近临近年底,2万以上CFO批,所以我们最近做的事情就特别保守了。”

“每次审批都要提交一大堆理由,来回很多次邮件,麻烦的很,所以就宁愿不做。”

❷ 预算充足:战略重视,但执行不重视。

这种典型的表现是:“干脆不花”。年初怕预算不够拼命抢,年底了发现很多预算没有花出去,该做的工作也没有做。

怕花钱怕承担背后的原因是:驱动力不够。缺乏相应执行预算和实现目标的能力和团队,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战略层的领导天天疲于奔命,也顾不上这点“看起来很重要,却又不紧急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没有功,至少也没有过,毕竟你们没有乱花钱。

但是,真正有想法的人也知道啊:

“其他职能也许可以,但是Digital不该不重视,也不该常规化,因为变化太快了。谁敢抢先变,谁就能抢到红利。”

“用户都在那里了,能不做么?!”

“招行的微信,就是负责互联网金融的副总重视和直接拍板才能做到这样的程度。”

只看过去,而非立足现在放眼未来。

干过2-3年以上Digital的,大部分人做预算还是愿意拿出去年的预算参考增增减减。

今年的招数和明年的招数极其雷同,无视对于去年的成果的复盘与下一年的营销目标规划。

这是典型的战略迷失症。毕竟企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

没有了基于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和行动,那么每年市场营销部门的忙碌只不过是“苟延残喘”而已。

少数有先见之明的数字营销团队Leader会这样想:

“Digital不做新的也会丢了饭碗啊。别的Team可以不变,我们每年都要出新东西,这是考核指标。”

“招行从微信服务下手,我们也是。通过服务我们掌握了客户数据和注意力,就是业务中心了,可以和CRM连上。”

● ●

问题来了,如何科学的制定营销预算?

"量入为出"?

——在总收入中扣除必要的利润,或总预算中扣除产品研发和其他运营费用,把剩余的资金分配给市场营销部门。

用大白话讲就是剩多少用多少或有多少用多少,在创业公司中比较普遍。

这种情况下,市场部门获得的资金往往是不足的,而且被放在了公司整体战略部署的最末位。既无法制定具有持续性的年度预算,又在短期内经常出现预算不足,容易让市场营销人员心灰意冷,不敢尝试。

“销售百分比法”?

——根据当年销售业绩来决定未来的营销预算。

通俗的讲就是:按比例一刀切,自上而下。这种在大中型企业中比较普遍。

由于当前业绩好而获得更多的市场预算,结果投入更多的资金也体现不出效果。业绩不好本应加大市场投入进攻战,反而缩减预算转位防守,形成恶性循环。

“竞争对等法”?

——根据竞争对手的广告预算,选择投入等额的资金到市场营销部门。

简单讲是:别人用多少我用多少。这种在消费级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中比较普遍。

每家企业都有不同的营销需求,这种预算方式无法发挥出最大的广告效果。容易陷入广告战。

真的该严肃认真考虑一下目标任务法——先明确全年市场营销所希望达到的效果,然后由这些效果反推回去,计算所需要的资源。

目标的确定主要依据有:

1. 企业当年的战略数字化战略需求;

2. 用户和移动社交平台环境的变化;

3. 兼顾短期和中长期价值的平衡。

目标确认之后按照完成目标的关键举措确定任务,然后大致预算的范围就出来了。

在目标和任务确定后,确定预算的关键在于ROI的计算:

举个例子:

互联网公司: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营销产出,投入产出比部大于1即为合理预算。

“每次营销活动都是线上活动,所以投入产出比比较好统计。我们的数据中心会给我们数据或者帮忙算好。虽然每次估计完了还是不特别精确,不过申请到得预算都是只多不少,因为Digital这块大家都很重视。”

全年预算预估的原则:

对于社交和移动平台来说,要证明对业务的价值入手才有说服力。同时要兼顾短期价值和中长期价值。

比如对于社交和移动渠道对用户价值评估,短期价值可以看一定时期内重复购买和客单价。中长期价值一方面取决于活跃度和用户粘性(忠诚度),一方面取决于用户属性,比如是不是年轻人,中产阶级等,以及传播价值等。

另一方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根据业务形态和有效性决定了哪种营销推广方式

主要看产品是不是线上服务能够闭环。如果不能,需要首先建设运营服务端的线上闭环,如果闭环完成数字营销就应该加大投入。

如果是B2B的话,关键点还在于用移动和社交的方式,怎样更有效的从茫茫受众中找到目标客户,并且成本收益角度比Sales直接找的成本低。

关于预算分配的建议:

除了我们常见的按投放渠道划分外,其实还要按战略级的几大块工作任务来分。这样更能清晰知道如何与目标挂钩,更方便合理分配资源。

举个例子:如果今年我们Digital团队的主要任务拆解到了三个模块:内容制作、用户运营和渠道推广。其中重点在内容和运营,战略目标是加强自有营销管理能力建设,较少依赖外部力量。

那么,预算拆解应该是这样的:

除了考虑外付预算之外,还要考虑团队的人工成本和能力建设。内容制作,自媒体用户运营,广告投放每个环节其实都需要人。

经常看到有人说零预算做市场推广,“一分钱都没有花”,我就觉得挺可笑,人不值钱么?

当然每个企业情况不一,比如某互联网公司:

因为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渠道,所以媒介成本很低,基本可以靠置换达成。所以重点在内容制作和运营。一般渠道成本由媒介Team所以预算一起统计,剩下的策划/开发/产品/设计有自己的团队。基本就是公司的人力成本。

而传统企业的市场部就不一样了,大头还在媒介和渠道。

关于预算制定的周期

按年,季度,月都要有,但实际发生时允许合理调整。

传统大型企业品牌部一般按年做预算,和互联网公司机制不一样,大公司财务不太可能没有全面预算; 而对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的Digital Marketing不是一个层面。流量就是业务,所以会做得更细,按季度和按月check。

但即便是传统大型企业品牌部,现在的市场变化和产品迭代,也不能仅仅以年为单位。年度预算经供参考,上年底设定的预算,会在第二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

最后,总结关于做Mobile和Social预算的几个要点:

1.  最有效的预算方式肯定要有合理的ROI计算规则,并能根据情况灵活增减。

2.  预算的分配除了简单分配到移动社交各渠道,还要根据市场工作具体内容做战略部署。整体来说内容优先于运营,内容和运营优先于渠道

3.  移动社交预算不能只考虑外付因素,也要考虑到团队的因素,以及执行相应预算的能力。

可能你会说,我只是一个新媒体经理(小编)啊,做预算的事情跟我没有关系啊。好吧,那知道你为什么现在只是一个新媒体小编了么?

一个优秀的人无论身处什么位置,永远会想得更进一步,并且能牢牢掌握手中的筹码,做最有意义的出击。

送大家一句话:Failing to prepare is preparing to fail.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