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画报》、《iLOOK》相继停刊,但是也没什么要哀伤的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09

《外滩画报》创刊于2002年,2011年起改版为杂志,隶属于上海报业集团。杂志当时号称,“融合国内一流的报道能力和国际化的时尚美学,将深度新闻报道、新锐时尚潮流、健康生活方式和独到文化视角完美结合,是中国社会精英的首选周报读物。”

今年外界多次传出《外滩画报》要休刊的消息,至今也终于应验。纸媒总编辑纷纷离职,《外滩画报》也不例外,两年前,《外滩画报》总编辑徐沪生离职创立“一条”视频,搞起了新媒体。而据传,接任总编辑田健东也在近期离职。

然而《外滩画报》休刊,并不代表该杂志完全退出市场,而是转型。其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众向新媒体的迁移。截至目前,《外滩画报》旗下拥有外滩教育、外滩时尚、优游、大城小店等多个垂直分类公号。以“外滩教育”为例,该公号创立于2013年11月,目前订阅人数至少超过4万人,主要为家长提供权威国际教育资讯。根据前执行总编田健东透露,该号的广告收入单是去年上半年就达到几十万元。

这一年里,《外滩画报》的休刊不是个例,来看一看其他停(休)刊的报纸、杂志的那些事。

时尚刊物《iLOOK》平静离开

先《外滩画报》一步,昨天,创刊20年的时尚类刊物《iLOOK》宣布明年停刊。但是它的离开很平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类垂直类时尚杂志大众关注度不高,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iLook出版人洪晃对此事表现得很淡然(至少对外是这样)。

其撰文写道:

这是叫“iLOOK”的这本杂志的最后一期。我完全可以内牛满面,情感流成河地感慨这近20年的杂志生涯。

我们进入数码时代,连惆怅的时间都没有了,双十一剁手已经用分钟计算以“亿”为单位的销售额,叹口气的时间都没了!

所以我就不在这里多愁善感了,免了吧。

…………

至于平面是否会死,我不确定,但是我个人将继续和《大视野》杂志合作,出版一本《大视野OPENPAGE》,一是出于我们对平面的热爱,二是我们还有好多话没说完。

所以这不是告别。我们没死,只是换个办法活着而已。

同为时尚杂志的《瑞丽时尚先锋》也将于2016年1月停发纸质刊,但还将保留电子版,并将发展电商业务。虽然这是一个不太好的信号,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欢它的话,它并没死,只是换个办法活着。

沪上报刊的停刊热潮

《外滩画报》不是今年上海唯一 一家休刊的报刊。10月1日,有着30年历史的《上海商报》休刊。其是全国第一家改制成企业的日报,休刊前是上海地区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日报。转型期,《上海商报》尝试的领域非常多,创业、融资、通讯、旅游、餐饮、汽车都有所涉及,但是定位却始终不明晰。

今年11月,被称为上海最小资的一份周报——《上海壹周》停刊。这份刊物以时尚和文艺著称,10几年前,曾和金茂大厦一起作为“上海标志”,入选“热爱上海的一百个理由”。

《上海壹周》给了读者一个情怀满满的离别,以他们擅长的方式。《上海壹周》的最后一期,“壹周悦读”版上小王子的背影多少有些落寞与忧伤,空白处“我们这个时代的爱与别离”应时应景。专栏作者们在也送上别离赠言,从交相呼应的文章标题也能读得出那份不舍。

注:上图来自刺猬公社。

另外,《上海壹周》的创始人便是曾经的《外滩画报》总编辑徐沪生,而与两份刊物渊源颇深的他早已投身新媒体。算上去年停刊的《新闻晚报》、《天天新报》,两年间,沪上已经有5份报刊停刊。

它们离开的并不体面

7月1日,因资金链断裂,隶属于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的《生活新报》正式休刊。但是《生活新报》的休刊,没有《上海壹周》来得那么体面。当时,包括记者、编辑和发行等在内的工作人员,有四个月工资没有发放。有媒体报道,被拖欠的薪资高达400余万元。对于资金链断裂的具体原因,投资方称《生活新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赚不到钱。无奈的记者们在残联拉起了横幅讨薪,“以前我帮你讨薪,现在谁帮我讨薪”的话语无奈而又刺耳。

但是既然要离去,总要有一声告别。当时网络上广为流传的《生活新报》休刊词,想必很多人都看过。

但是,这个并不是《生活新报》的正式休刊词,而是云南骨科医院的一则广告,版面制作者是这家医院企划部人员也是生活新报的前员工。另外,这一封面也不是网上流传的唯一的《生活新报》最后一期封面。但是不管怎么样都不重要,报社因欠房租遭断电封门,最后一期没能印出来。没有预期中的“壮志未酬”,即使真的有那些豪言壮语又能怎样,迷茫无助的新报记者们当时连工资都拿不到。

有类似境遇的不只《生活新报》一家,《榆林晚报》也在员工的讨薪声讨中落寞谢幕。不知道为什么,我不再喜欢看到“新闻圣徒”这个字眼。

或许没什么要哀悼的

许多媒体停(休)刊时,并不会事无巨细的道出缘由,多是一句“经营不善”盖过,不愿多言。当然,也说明市场化后的纸媒赚不到钱就很难生存下去。新媒体冲击、受众流失、人才流失,传统纸媒纷纷寻求转型,媒体融合、、互联网+等都被看作是纸媒的“救命稻草”,但是想法的落地并不容易,很多转型不成功的媒体如果背后不再有政府或者资金支持,也就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还有,纸媒的技术转型也是一个重要的逐力方向。10月份,,拍摄VR电影。,名叫NYT VR,他们想把读者带到新闻最前线。国内,如《新京报》今年打造了一款“动新闻”产品,致力于将热点及日常新闻通过动漫视频,微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他们也在探索3D新闻制作。现在“动新闻”项目已经脱离报社,进行独立运营,据称背后有腾讯支持。

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微博写道:

不必为纸媒唱衰,也不必过度惋惜他们相继离去,只要问一问:它曾经的价值是什么?这种价值有否替代者?其价值伴随其离去会减弱么?如果价值仍在、仍然以别的方式在实践(比如换种形态),那就不必太多感慨。

近年总编辑离职潮、纸媒停(休)刊潮,让很多人惶恐不已。《iLook》发行人洪晃的那份坦然,或许能给受情怀羁绊的媒体人一些启发。想必,很多人应该早已厌倦了纸媒已死的争论。其实,问题的重点不是那张纸,如张志安所问,我的回答是,没了报纸,曾经承载在报纸上的内容依然会有更丰富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当然,你的内容是有竞争力的。

所以,熄灭微博上的蜡烛,没什么可以哀悼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