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丨被夸大的10个年轻人标签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96

原刊于微信公众号:媒介360(imedia360)

由于成长环境的急速变化,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赋予了90、95、00后等年轻一代很多十分明显的、标识性十足的标签。然而,这些总结的出来的标签,年轻人们其实未必接受,甚至非常拒绝这些标签化的看法。

在年轻一代掌握网络话语权的今天,品牌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品牌想要成为爆款,想要搞定年轻人,就要寻找与年轻消费者进行沟通、连接的渠道,为了更好的将年轻消费者进行用户管理,这些人们总结出来的年轻人标签就成了品牌、媒体的“优质”选择方式。

而在这一过程中,年轻人表现出来的特质也许只是特定环境下的某一方面,或者完全就是由于个人隐私保护的心理,没有真正的将自己的真实心理想法表现出来。同时另一方面,品牌与媒体在总结年轻人的特征时,为了更加强调这些年轻人与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别,添加了很多的主观的元素进去。最后,得出的年轻人调查就会出现过于表面、片面、夸大等问题。

同时,如今已知的一些年轻人标签,其实是对某一部分勇于表达自己的年轻人的特征总结,那些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特征,或者自己本身的特征不明显,没有一定的代表性的“沉默大多数”就成了被代表、被标签的年轻人,而这沉默的大部分却是商品、内容的真正消费主力。

用这些较为片面的标签作为与年轻人的沟通指导思想,品牌、媒体、内容制作等产出的营销活动、影视内容、媒体节目就成了那一小部分表现了自己的较为明显的特征的年轻人所能接受的内容。更多被代表、被标签的“沉默大多数”年轻人们则会对这些内容嗤之以鼻,蔑视一笑,然后果断抛弃。

所以,我们整理了目前在市场中比较流行的,被品牌、媒体大肆宣扬的,但是却被很多的年轻人所鄙弃的,夸大的年轻人标签,我们抛开那些“会叫的鸟儿”,看看沉默的大多数,看看这些真实的年轻人是什么样的。

1、二次元:异次元文化狂热死忠粉

说到年轻人,也许几乎所有人在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标签就是“二次元”。

是的,被日漫影响的年青一代,对二次元文化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但是,在这里我们必须区分开动漫与二次元之间的关系。

很多年轻人喜欢动漫,但是却谈不上喜欢“二次元”,真正的二次元死忠粉只是所有喜欢动漫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理解中的二次元,应该是二次元重度用户,他们只是极少数,大概只占到了所有年轻人的十分之一,在不同的环境中也许更少。

2、追星族:喜欢小鲜肉

人们认为年轻人喜欢追星,喜欢小鲜肉,所以造成了当前市面上影视剧主角、品牌代言人一水的小鲜肉,也捧起了小鲜肉的价格,或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国产影视剧中“天价小鲜肉”问题的出现。

现实的真正情况却是,喜欢小鲜肉的狂热粉只是那些00后初、高、大学生群体,以及一部分20岁以上的成年女性。值得一提的是,较为理性的年轻女性对待小鲜肉的态度都是较为正常的,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不喜欢。

年轻人喜欢偶像是他们的主流文化,偶像盛行的情况也是不会变的,每一代人都有少年时代,所以每一代人都有一代人的偶像,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成熟,对待小鲜肉的态度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3、颜控,重颜值:影视内容,只看脸。

从小鲜肉的问题,又可以延伸到另外一个年轻人标签——重颜值。

是的,年轻人对颜值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产品打动年轻人产生购买欲望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产品的卖相好不好看,颜值是否很高。在这个方面,品牌们对年轻人的解读是十分正确的,采取的措施也能成功让年轻人买单。

但是,在影视内容生产领域,颜值这个标签却产生了不一样的作用。

为了在影视内容中打造一个盛世美颜的世界,找来了大量的靠脸吃饭的流量明星,这些面瘫“演员”也确实带来了大量的流量。然而,审美终究是有一个疲劳度的,年轻人们慢慢的对这些毫无演技的面瘫美颜明星不能忍受,不断呼吁真正的演技回归。

年轻人们的真实想法是,我们看脸看颜值,但更看重演技。当然,演技好,颜值高就更好了。

4、自我中心:不踏实,叛逆任性,追寻自由。

人们常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做派不踏实,叛逆任性,总想着追寻自由的方向。其实这只是表象。

实际上,年轻人以自我为中心,不能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事情,其实是一些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轻人群,他们比较脱离主流意识的行为,被媒体和社会凸显出来,让这些元素成了代表年轻人的标签。

年轻人追寻自由,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其实真正会付诸于行动的还是少数人,但是想一想却是绝大多数年轻人曾做过的事。

所以那些过分强调要去追寻内心的自由与方向,突破自我的那些营销活动,真的有一些不切实际,有点脱离消费者生活的“乌托邦”式味道,却不会引起年轻人真正的共鸣,更谈不上买单了。

5、非主流:三四线杀马特青年。

非主流在人们脑海中的形象大概就是三四线城市中,穿着破洞牛仔裤或者颜色艳丽的外衣,留着染成五颜六色的爆炸式发型的“杀马特”青年。

其实这已是近10年以前的年轻人文化,如今的年轻人非主流文化,只需要从字面的本意进行理解,即非主流的文化。

但同时,非主流文化也不能够代表所有的年轻人,因为非主流本身就是一个多线的,不限于某一特定的流派。

6、怕麻烦:工作吃不了苦

都说现在90、95后的年轻人是成长在优渥的环境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当宝一样的哄着、惯着,他们很懒、怕麻烦,工作中肯定吃不了苦。

这些都是你主观的、片面的看法。他们是懒,是怕麻烦,但是更能吃苦。

当前公司里新进来了一批95后年轻人,很多在我们看来都比较麻烦,不敢、不愿去承担的工作任务,他们却完成的很好。虽然他们对公司的状况有很多的不懂,这代表着他们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去对公司有一个较为整体、清晰的了解。

他们加班,但并不抱怨,他们能吃苦、团体作战、相互协调,有着很多我们老人所不具备的新思想与乐观心态。

7、外向:有个性,独立。

在人们的印象中年轻人好像都是应该充满激情,有个性、喜欢与人交往的“热力青年”。是的,理想中的、故事中的年轻人确实如此。

但年轻人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个性不那么明显,性格不是那么外向的年轻人,他们不会想着勇于表现自己,只会在心理转着自己的激烈碰撞的思想火花。

虽然他们不表达自己,却也是年轻人,只不过不是我们普世思想中认为的年轻人的样子。

8、空巢青年:处于孤独,生活不如意

年初的一份空巢青年报告成了头条,很多的年轻人忽然发现自己真的成了空巢青年,符合空巢青年的一些列标签。

但是空巢青年们是孤而不独。他们是一个人孤单的生活,这只是孤的层次,同时他们有着自己的圈层,由着自己的交友圈子,兴趣圈子,他们不独。

所以,他们既是孤独的单行者,也是一个个的群体动物,他们活的很好。

9、互联网原住民:就该玩转互联网

说到年轻人与互联网的关系,人们总会说90、95后年轻人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和互联网的接触程度是最高的,他们把控着互联网的话语权,对互联网的所有新东西、新玩意儿都了解的很溜。这些认知都是正确的,但是太理想化。

年轻人生活在互联网的世界,互联网世界这么大,他们也只会在各自喜欢的不同的领域之中畅游、生活,对自己了解的领域确实玩转的溜,但是对于兴趣之外的东西,也和其他年龄阶层的人是一样的,不懂就是不懂。

10、高冷:喜欢时尚,不喜欢主旋律

年轻人高冷、冷漠,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其实只是他们不感兴趣,或者你没有真正的影响到他们的情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人、事物表现出来的热情是无法想象的。

也有人说年轻人更喜欢时尚的东西,不喜欢主旋律的说教,是的,说教有多烦人任何年龄层的人都知道,年轻人肯定也不会喜欢。

但是主旋律却不一定不喜欢,只是不喜欢说教式的主旋律,而已。

当前正在热映的《战狼2》正好是一个例子,影片中的爱国情怀与军人热血真正感染着每一个年轻人。再说之前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反腐主旋律剧集成了年轻人的热捧对象,正展现了年轻人真正的热血、爱国价值观,这可以归结为一个字——燃。

写在最后:面对崛起的年轻消费群体,大量针对年轻人群的调查展开了,希望用数据化的结构和图表来解构这个群体,让人们更快更清楚地了解 年轻人在想些什么。但五花八门的调查报告,画出来的年轻人画像似是而非。

而且,最重要的是,调查出来的结果,不一定是他们当前喜欢的东西,善变的他们也许早已将其抛弃。


·END·

imedia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