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大年初四晚8点,《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如期开播。
这个早在2014年还没开拍时就掳获2.6亿总招标金额的节目,选择在年假的后半段才开播,真是赶了个晚年。即便如此,“舌尖”IP的威力尚存,刚一开播便刷爆了微博、朋友圈, 第一集的全网播放量就超过了2000万。
“舌尖”的带货能力也依然坚挺。第一集中的“山东章丘铁锅”一夜爆火,某宝卖到脱销。但河豚君心里不禁要打个问号:既是《舌尖》,为何火的是器物不是美食?是喧宾夺主还是另有用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舌尖1》《舌尖2》的灵魂人物陈晓卿未再参与的一季,已经出走央视的陈选择了拥抱互联网,联手腾讯视频重拾旧业,打造纪录片《风味人间》,颇有种跟老东家、老节目拉对台唱戏的意思。
而本季总导演,是去年4月才从新闻频道调入纪录频道的刘鸿彦。《舌尖3》的制作周期,满打满算也只有10个月的时间。临危上阵的新一任总导演,坦言自己接盘这个项目是“无知者无畏”。
如今,播出四集,“无知者”果然遭到了如潮水般的口诛笔伐:有说这一季狂撒鸡汤、猛变知音体的;也有抨击片中引用的人文典故出了低级历史错误的;还有人说,《舌尖3》主创过分沉迷仪式感,重讲礼仪教化人,却失了“舌尖”本味。还有摄影专业人士吐槽片子成像过曝、欠曝、暗部死黑等技术问题。
《舌尖3》究竟发生了什么?
《舌尖3》再现知音体,观众早对煽情反感?
“张修林自幼习武,曾师承多位武术名家,形意、八卦、太极、通背等,他俱得真传……”如果是刚刚打开电视机的观众,一定不能在短时间内分辨出来,这居然是《舌尖3》的第三集。
在47分钟的时长里,关于这个叫张修林的老武术家,从第9分12秒开始,至第17分40秒结束,占了将近1/4的时长。这一段中讲了武术家如何收徒、传承武术,甚至还左手右手几个慢动作展现了武术家的高超本领……
但就是没能让人看出,这些内容跟“舌尖”究竟有何关联。甚至有网友吐槽道:“这一季的镜头也太乱剪了吧,停留在食物上的单个镜头都不超过2秒,却用了慢镜头拍一个老头儿练武术?”
这种重人物煽情,轻食物溯源的问题不仅仅出现在第三集。例如第二集中煎饼馃子摊的下岗再就业大妈,还有四川弃医从麻辣烫的贴心女婿,都很强很励志。但观众纷纷脸懵:我要看的是《舌尖3》,为什么给我看《知音》的人间百态?
其实,观众对《舌尖》刻意煽情的反感,早在第二季就开始了。第二季中某一集,为了苦寻厨艺而坚持几年没回家、连奶奶患癌数次化疗也坚持不回的某主角,片子展现出这样的剧情和导向,即被观众骂臭。
但换言之,作为国家大台,时时刻刻要贯彻“富强民主中国梦”的意识形态机器,做出这样的导向选择并不意外。即使是饱受好评的《舌尖1》,也有不少宣教的内容。
只不过,那时的片子,还是正统的美食人文纪录片,既详细地讲了大米如何从米浆到米粉的工艺,也宣传了陕西黄老汉的勤劳发家致富故事。既有硬菜也有软糖,观众自然买账。
《舌尖1》《舌尖2》的灵魂人物陈晓卿曾说过,如果有可能,他很想回到上世纪90年代。因为那时他可以真诚地凝视与记录大时代中那些普通个体的命运辗转。然而,就在做《舌尖1》时,他力排众议,删掉了其中一段广西旱灾的片段,理由是:“领导不喜欢灾难!”
“爱是最好的调味品”?
《舌尖3》属于商业世界中最常见的那种主创大换血的故事。去年,刘鸿彦从新闻频道转过来,当时,距离《舌尖3》招标成功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年。这个在2014年就拿下2.6亿总招标额的王牌IP,本是纪录频道最骄傲的香饽饽。
但灵魂人物陈晓卿早早就递上了辞呈,并不止一次在采访中说过:“我的人生远不止有《舌尖》。”第一季另一位灵魂人物、当时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也只参与了第一季。
刘鸿彦刚到纪录频道第一个重任就是重拾《舌尖3》。她只有满打满算10个月时间。但她在采访中骄傲地提起过:“这一季拥有一个年轻且国际化的创作团队,有来自荷兰的摄影师和剪辑师,整个团队有近200人的规模。”
这个200人的团队在10个月里跑遍了全国20多个省市区,拍摄地点达115处、调研采访人物300多人、拍摄美食达400多种。其中,光是第二集《香》,50分钟的片子,就花了分集导演黄鹤和主创团队200多天的时间,去了20多个城市、接触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光拍摄素材就有40T!
冰冷无感情的数字,的确很难让观众的感情升温。观众不明白,为何要将镜头对准学医学得好好的女婿转握菜刀的故事?为何要展现出一个普通村子里对老少尊卑、位席座次仪式感的迷恋?
答案或许还是要从总导演处寻来。
“大家都会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但这个博大精深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我们希望呈现食物是怎么做的,再把背后附着的东西挖掘和呈现出来。”这是刘鸿彦采访中的原话。
很遗憾的是,如今的呈现效果,似乎只有“背后附着的东西”,却少了“食物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观众会反感节目组代替煎饼馃子大爷大妈“卖惨”?
因为观众并不想知道小贩家庭是如何省吃俭用,而是想知道煎饼的成分如何而来,薄脆如何做,这种食物为何会被发明出来,和当时的历史人事有哪些关联。
新一代的受众,希望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爆炸社会中习得知识、干货、信息量,如此才不会觉得看一个单集长达50分钟的片子是“杀时间”。单调地煽情那一套,真的不奏效了。
至于“爱是最好的调味品”这句话,则是刘鸿彦与其团队在经过了10个月的拍摄后,觉得被主人公打动的一句话。的确,在成片中,处处可见大爱小爱,但与食物本身的关联的确牵强。
倒是主创们对技艺繁复的迷恋,处处皆有体现。“水盆羊肉每碗三片肉是最好的,这是经过了成千上万次的口味试炼”“章丘铁锅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36000次捶打”……不知道的,还以为撰稿人是一个数字原教旨主义者。
然而,知乎等不少平台已有所谓当地人士证伪:谁说水盆羊肉必须三片肉才最好吃?多得是五、六片的;必须要用工艺这么复杂的铁锅炒菜才好吃吗?你怕是对苏泊尔的力量一无所知…
买椟还珠、喧宾夺主,这恐怕是《舌尖3》暂时还摘不掉的帽子。而就算不卖情怀,卖一卖历史素养,似乎也有点差强人意。同样还是水盆羊肉一段,解说词“今日的西安回民坊,早在唐朝时就已形成”,仅这一句便闹了笑话。
不需史学家,有一般高中历史基础的大概都知道,现今的回民坊是唐朝时期尚书省的所在地。至于另一段讲到“文会宴”的部分,都已经搬出了《红楼梦》中的茄鲞这一奢靡之物,又如数家珍地举出了《随园食单》等各种名著古籍,也难逃掉书袋嫌疑。
从1到3,不同的《舌尖》主创都认可的是:食物背后永远站着人,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大相径庭。这其中当然有六年间创作者话语空间的改变,也有不同创作者对拍摄素材取舍能力的差异。
但不能否认的是,《舌尖》作为顶级纪录片IP的余威犹存,章丘铁锅在电商渠道的销量,同比增长了近6000倍。2011年才创建的纪录频道,借次年《舌尖1》的效应,2013年广告收益突破5亿;《舌尖2》的硬广收入就达到了8900万,《舌尖3》更是个中翘楚。
所以,也难怪会有不少愤怒的观众大呼退票,跑到早已与《舌尖》没有关系的陈晓卿与任长箴两人微博处坦露心迹。不过,陈晓卿没有发表任何关于《舌尖3》的微博,而是于大年初六雷打不动地赶赴他的“老男人饭局”。
任长箴,则一贯的炮仗脾气未改,直率地回复说“舌尖三不好看,和一不能比”的网友:
“我也没办法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