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敬礼娃娃“的人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52

拍摄"敬礼娃娃"的人

儿童担架上敬礼照片风火流传

三岁郎铮一个礼感动中国亿万人

    八个身穿彩服的军人合力抬着一副担架,躺在担架上的小孩左臂因骨折被包扎着,但他却用稚嫩的右手向战士们敬了一个少先队队礼……

    杨卫华,绵阳晚报摄影部主任,在自己回首的一刹那,用手中的摄影机定格下这一瞬间。45岁的他不顾自己生病的儿子,从地震发生当天就冲到了第一线,把这个动人的瞬间传遍了华夏大地。
  这张名为《叔叔,请接受我的队礼》的照片通过网络、报纸和电视的刊载,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有网友看了后留言说, “小宝贝,你好坚强,更重要的是你懂得了感恩!向你致敬了!”


 
  千载难逢的照片
  
  一个感人瞬间是无法计划的。
  绵阳晚报总编助理刘文定向回忆,“杨卫华是我点的将,因为他是摄影部主任,驾驶技术高超,所以和我一起第一时间到北川去的。”他和杨卫华13日清晨到达北川,身兼记者和救援者两职,“主要是救人”。后来两人分两路走,去救人。
  杨卫华回忆说,当时凌晨七点多,他一边拍摄,一边搜寻幸存者,突然在废墟里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声。他用手电向发出哭声的废墟中照去,大喊一声:“你能看到光了吗?”小孩没有回答,只是哭。杨卫华没有犹豫,立即和同来的几个解放军战士用手刨挖废墟,用劈柴刀砍钢筋,一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到了上午10时左右,才把小孩救出来。
  当杨卫华决定继续搜寻其他的幸存者时,一回头看了一下,看到了左臂骨折小孩子在了担架上突然抬起右手,把手放在了额头上敬了一个队礼!那瞬间让他“很震撼,就立即拿起相机,只有一两秒的时间,幸好我有良好的职业习惯,相机没关。”刘文定回忆,“杨卫华和我碰头时,就把相机的照片给我看了,他还说拍了个好东西。我一看到儿童敬礼的照片直呼'太好了’”。
  刘文定说自己看到那张照片时,“心里颤动,当时眼泪就下来了。第一反应是要去找到这个孩子”。杨卫华则回忆,“当时我在那一瞬间眼泪也下来了,它感动了我。”他还特意加了一句,“画面特美”。刘文定把自己部下拍到的这张照片誉为“千载难逢,仅此一张”。值班的他立马决定15日见报,“当作了主打照片,占了第四版四分之一大,配了《叔叔,请接受我的队礼》这个标题。”

经典瞬间持久感动
  
  这张“儿童敬礼图”其实最早是与网友见面的。杨卫华13日就把这张照片传给了自己的一个好朋友、企业家“乌龙一品香”,“当时也没想这么多,我这个朋友喜欢写博客,就把事情经过跟他详细介绍了一下。”经记者查证,“乌龙一品香”当天晚上就在博文《刚从死亡线上走过(地震一)》刊载了这张照片,不过是放在文章的最下方。虽然该文的浏览量到昨晚才两百多人次,但照片却开始在网络上流传。还有网友为照片为这个小孩设立了贴吧,以关注动态,称“一个男孩一张照片一个瞬间,感动中国”。
     5月16日,广州羊城晚报刊出了郎铮的照片,题为《获救小朋友向解放军战士行队礼》,作者标注为“网友供图”。由此可见该图片经过网络传播后影响力增大。5月17日南京现代快报则将其在头版刊出。此后,电视媒体和网络开始大量刊用这张照片。现在成千上万个网页传播着杨卫华拍摄的这个经典瞬间,在新浪网上,关于这张照片的评论就有接近三千条。一网友感慨地说,“军人的坚实臂膀,扛起了共和国的灿烂未来;宝宝的仰天一礼,举起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早在5月15日,刊有这张照片的七、八万份绵阳晚报免费发放给灾民。刘文定说,“不少人打电话来问这个孩子在哪儿,甚至有美国的朋友打电话来想领养。所以我们17日又在报上登了寻人启事,医院联系上我们,这才知道这个三岁半的儿童叫郎铮,父母都健在,其父是北川县小坝派出所的所长。而郎铮是北川一幼儿园400人中幸存的几个人之一。”另外,由于北川县城不复存在,全国热心的读者或网友就把钱物寄到报社,。另外,为了能让郎铮好好治病,医院已经将他秘密转移。前日,绵阳市404医院为他做完手术,但还有待观察其他病症。
     因为这张照片,杨卫华的手机成了热线,“现在已经有三十多家媒体采访过我,我十几分钟就有三十来个电话。其实他也是一个平凡人,“我十七岁的儿子病了,每天都要到医院看病,自地震一发生,我至今没和他见面。在十一天里我六进灾区,然后回绵阳发稿,往往处理完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在车上打打盹又开始上班了。”他说自己是军人的后代,“很想做一个战地记者。当我要到北川时,妻子说太危险了,别去了,但我还是去了,结果一到灾区,全在救人。”说这些话时,这个45岁的汉子有些哽咽。


记者手记

感恩之情 感动之源

      杨卫华介绍说,他拍的“儿童敬礼图”以《生命的敬礼》为名前天已经获得第九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纪实类金奖。不过,他却表示,“我心里沉甸甸的。如果让我在获奖和不发生地震中选一项,我肯定选择后者。”他言语中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当生命将在瞬间消失时,虽然我是记者,但我不可能看着人死,还摁下快门。”
     正是由于对生命的礼赞,当危难之时,人们心里对勇士们充满感恩之情。由于人民战士不畏艰险,拯救困境中的生命,才有郎铮们的复生。而看似简简单单的一个队礼,却有着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感情。正如刘文定告诉记者的那样,“这张照片之所以那么打动人,一个原因是因为有时儿童对战士的表达比大人们更真切和准确”。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经历汶川大地震,我们应该在保持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外,当以感恩之情投入新的学习和工作中去。从这个角度上说,一个三岁的郎铮给不少人上了简朴的一课。

  由于“儿童敬礼照”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有一些网友对照片的内容有些质疑:一是郎铮才三岁就会敬少先队队礼,二是照片上的郎铮好像在笑,有些不合刚救出的实情。对此,杨卫华和刘文定向记者作了回应。
  
  三岁儿童敬队礼?
  
  杨卫华解释说,“郎铮只是个3岁半的孩子,他是不会行少先队队礼,但他的父亲是警察,家庭环境很容易让他有这样的意识。”
  而刘文定则表示,从事摄影工作二十多年的杨卫华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那种情况下可能考虑摆拍。这只是他倘得之的作品,但是他最满意、最得意的作品。”他推断,由于郎铮的爸爸是派出所所长,“即使家里人没教,幼儿园老师也可能教过”。

  郎铮当时在笑?

     杨卫华解释说,实际上郎铮当时并没有笑,只是拍摄角度让人误读。他表示,“网上质疑的声音实际上是对灾区人民情感的不理解,他们体会不到在生命被救时的那种特殊情感,哪怕他是一个孩子。”
  杨卫华说,“这张照片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实际上并不需要去推理这个孩子举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照片传达的,是在天灾里人们对生命的尊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