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中最大的赢家是北海道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57

  上周的某一个下午,我一个人跑去电影院一口气连看了三场电影,算是我这个号称中国传媒娱乐业最活跃的投资银行的创始人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岁末支持。

  今年的贺岁片我前后一共看了四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

  《女人不坏》是一部真人动慢;《左灯右行》(我更喜欢叫《爱呼2》)是一个小品串烧;《叶问》倒像是一部真正的电影,只不过你要告诉我它是10年前拍的我也信……

  至于《非诚勿扰》,我的一个朋友看完首映后告诉我说那是“一部让人从头笑到尾的大烂片”,我看了倒并不觉得完全如此。实事求是地讲,它的“爆笑点”远没有我想象的多,真正让我开怀大笑的也就是葛优在教堂里跪对神父从幼儿园开始聊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忏悔得日出日落的那一段。

  总的来说,虽然很多媒体此前已经对这部电影中无处不在的植入式广告颇有微词,我觉得它更是一部看着不枯燥的爱情风光片,最大的赢家是应该日本的北海道。我知道海南和杭州都付了钱,但是它们的宣传效果远没有北海道好。如果按照好莱坞的标准,北海道旅游局(或者其它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此至少支付100到200万美元(“200万英镑”也说不定,但肯定不能是日元)!

  在我看来,电影中的广告植入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最低级别是画面和对白植入。譬如说《非诚勿扰》中的招行白金卡和同方电脑的镜头以及关于“爱茉莉”的对话,这类生拉硬拽、力不从心的植入因为破坏了观众观赏电影时的感官流畅而往往会引起笑场甚至指责,对被植入的品牌也不会有太大帮助,弄不好甚至可能招致观众的反感。

  比画面和对白植入高一个级别的是情节植入。譬如像电影中的海南航空,活生生让舒琪在一场很有戏剧冲突的场景下帮自己代言了一把。再譬如温莎威士忌,虽然葛优那句“加冰块不加绿茶”比“多”还“余”,但毕竟它还是和故事情节以及舒琪当时的心境比较贴切地揉捏到了一起。

  最高境界的植入是情感植入。这次北海道就是一个堪称经典的案例。这个山花遍野、海天相连的城市被定义成了一个滋长爱情的地方,让舒琪魂牵梦绕。她在这里开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又亲自将它葬身海底,然后再让生命和爱情一起重生和绽放,一波三折,激越跌宕。在这里,美得令人窒息的景色变成了引发和牵动情感的一个穴位,地点本身成了故事。这样的编排,再加上“国家地理”频道般的镜头运用,使得我在走出电影院的第一时间想到的竟然是—明年要找时间去一趟北海道。

  总的来说,围绕电影中的广告植入我的看法大致可以这样概括--

  1.和电影院的爆米花味道一样,广告植入将成为电影业的一个常态现象,我们既然改变不了它,就最好习惯它。

  2.有没有广告植入本身并不决定一个电影是好看还是难看。

  3.但是,电影好看与否将决定广告植入的效果。也就是说,广告植入的效果和电影本身的好看程度成正比。电影不好看,广告植入得再巧妙也没有意义。也因此,那些纯粹为某一个品牌或某一款产品而生的、分不清是广告电影还是电影广告的电影永远成不了主流。

  4.广告植入的效果和植入的深度成正比,最高级别的植入是植入进了电影中人物(当然也包括我们观影者自己)的情感和梦幻。

  5.不是所有的植入都要出现被植入的品牌。有些时候通过色彩、形状、声音等因素的暗示而引发的受众大脑深层的潜意识联想可能更加有效而持久。(譬如,可口可乐完全可以通过剧中人物在口唇干渴的时候看到身边的红色以及听到的“滋啦”声生来诱导这样的联想。)

  6.能够在广告植入方面有所建树的广告公司必须有条件从一部影视剧的剧本开发阶段就参与其中,具备这样条件的公司并不多。这件事一旦做好了,一线的电影和电视剧的投资链条将基本环闭,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被彻底边缘化,很难再有边赚钱边出名边玩票的机会。

作者: 王冉
访问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