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1994年7月5日《中国足球报》的创刊号,。15年之后,已升任国际足联主席的布拉特领导的国际足球如火如荼,而《中国足球报》却伴着中国足球的沉入低谷,轰然倒下。继《球报》、《南方体育》之后,又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媒体宣布了与这个舞台的告别。自身经营问题,中国足球水平持续下滑,综合媒体和网络的冲击……这都成为体育专业媒体难以为继的原因。2008年奥运会之后,中国体育媒体将迎来了一个寒冬?
曾和中国职业足球联赛同时诞生,现成为足球市场萎缩又一牺牲品
2009年3月3日,曾经的中国足球新闻报道“国家队”———《中国足球报》,在走过15年的历程,出版了自己的第872期报纸后,宣布暂时休刊。这家与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同样诞生于1994年的足球专业报纸,终因自身的经营不善和投资方的撤资,加上足球市场逐渐萎缩的外力压迫,选择了“自我了断”。
创刊号布拉特题词
1994年,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开幕前半个月,在北京诞生了一张来头颇大的《中国足球报》,,这张报纸的创刊号上赫然有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的贺词。在甲A时期,《中国足球报》虽然发行量并不算大,但在业内的影响力却相当大,一度被称为是“中国足球报道”的风向标,如阎世铎、谢亚龙等足协掌门人上任伊始,通常能够做到第一个“独家专访”的记者都来自《中国足球报》。
据《中国足球报》总编辑杨迎明向本报记者介绍,中国足球报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行量一度达到40万份,一份带有政府机关报性质的专业体育报纸,能有如此的市场认可度,殊为不易。不过在进入2000年后,报纸的发行量严重萎缩,虽然杨迎明总编辑不愿意透露具体的数字,但据记者了解,其发行量仅在万余份左右。
投资遭撤逼上死路
但随着中国足球近年来的加速下滑,社会关注度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而《中国足球报》虽然逐渐摆脱了中国足协的官方背景,归属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加快完成与市场的接轨,这张报纸本身存在的弊端开始凸显:虽然有投资机构出钱,但报纸始终未能摆脱传统的“机关报”风格,严重的经营不善和人才流失导致了报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在进入2009年后,投资方终于失去了耐性,在认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后,决定撤资,这成为压死《中国足球报》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2009年3月3日出版最后一期报纸后,《中国足球报》宣布暂时休刊,但实质却是停刊。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的收藏市场上,本周二出版的第872期报纸竟然成为收藏品之一,市场价值已经达到160元,为本身1元零售价的160倍。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总编辑杨迎明表示,报纸正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并希望在崭新并且规模更大的平台上继续进行足球报道,只是这一“寻找”的过程将是漫长而艰难的。
转型颇在眉捷
从《南方体育》到《球报》再到现在的《中国足球报》,体育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去,是谁“放倒”了他们?
中国足球水平的日益滑坡,负面新闻泛滥成灾,而传统体育报道又皆以足球新闻打天下是体育报面临如此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1995年北京球迷曾在先农坛体育场通宵排队买票,成都球迷甚至雇佣民工连夜排队购买球票,体育报刊业也随之水涨船高。2001年米卢率领中国足球队冲击世界杯时,《体坛周报》曾经取得两期发行600万份的惊人业绩。随着人们对“轰动效应”的逐渐漠然,依附其上的体育报刊也就江河日下,转型成为摆在所有体育传媒面前的紧迫问题。
此外,随着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体育平媒由于其领域的特殊性,首先受到来自电视、网络、的全面夹击。尽管央视体育中心多次表明其态度:视频体育媒体和平面体育媒体有共通也有差异,但不存在完全挤压对方市场的关系。但其实电视画面本身就有报纸无法取代的优势。自从央视有了体育频道,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大都市也先后有了体育频道,对体育专业媒体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近年来涌现的平面体育媒体杀手——互联网。新浪等体育栏目的出现,使很多习惯于购买体育报刊的读者无需再买报。
另外,由于体育报刊近年来的不景气,大量人才开始向多媒体和传统都市类报刊回流。大多作为周报形态出现的体育专业媒体困境加剧,且陷入恶性循环。
一场格局颠覆迟早到来
长期阅读《体坛周报》的读者会发现,《体坛》的版面近期已经出现了相应调整:原来全部是国内足球的A叠,已经变成国内足球加国际足球,而B叠去掉国际足球后,大大增加了篮球的报道力度。尤其是在每周一,过去一直是足球报道占据天下,现在却变成了篮球。与之相似的是,上海的《东方体育日报》甚至在每周二专门推出篮球日报。足球的衰退,给媒体带来影响最大的自然《足球报》,作为国内最老牌的报纸,《足球报》传出最多的消息却是亏损。《足球报》总编辑刘晓新在当年《南方体育》停刊时就曾表示:“世界杯后,体育市场的低迷是不可避免的、迟早会来的事情,因为这个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其实,2004年已经是中国平面媒体广告市场的拐点,平面媒体的广告增加速度明显放慢。在多重挤压和打击之下,除了《体坛周报》外,中国大多数体育报纸到了2005年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国内著名体育媒体人季方在《论中国体育报纸转型发展的方向》写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体育报纸竞争策略的变化以及市场的调节,加之中国职业足球的‘假球’、‘黑哨’泛滥,大众对足球的兴趣开始消退,恶劣的环境最终导致多家体育报纸难以为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这个问题必将加剧。”
跨媒体和跨行业的产业链建构成最新方向
在生存压力的冲击下,各个体育媒体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体坛周报》不仅仅是对版面进行了调整,瞿优远还有自己的一系列的规划,“实际上从技术方面,我们无法只用报纸跟网络竞争,我们必须要投入到网络本身的建设上面去,在这个中间,虽然网络目前不一定能够盈利,但是我们每年投入1000万到2000万元的资金来扩大我们的网络,希望在2到3年的样子能够实现它的盈利。在这个报刊的调整中间,我们发展了不少刊号,就是新媒体的中心把它转移到杂志的板块上面来了,所以出现了七八本新的杂志,目前这个杂志都是与体育有关的,那么在奥运会后,2008年之后,我们还准备扩展到健康和时尚生活这个领域里面去,目前健康类的,我们正准备投入做一本健康女性的杂志。”
中国体育报纸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的临界点,跨媒体和跨行业的产业链建构将是未来中国体育报纸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3月3日出版的《中国足球报》最后一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