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要突破中国式生存 期待电视市场规范化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23

  中国电视因为经典,所以印记。

  中国电视剧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从荒芜到丰硕,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历程。

  然而,这一条长达50年的发展之路,在充满光鲜的同时,也显露了点点瑕疵,产业化发展不够规范,播出途径仍有阻力,创新意识还需快步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已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中国电视剧,的确还需要全体电视人上下求索。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有那么多高水平的主创和幕后,有那么多的经典指引着前路,中国电视的下一个50年,仍然会缔造辉煌。

  成就:制造经典且包容万千

  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播出大国,全国1974个电视频道中有1764个播出电视剧,电视剧制作机构数量增至2511家。电视剧年产量保持在每年500多部,12000集左右。

  每年内地电视剧所拍剧数量基本适应了现有播出机构的数量需求,内地电视剧的总体商业规模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无论从形式还是到内容,都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的电视剧发展之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从古典四大名著的改编到《渴望》、《北京人在纽约》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视剧在不断地表达和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产业的不断创新。

  厚重的历史剧、武侠剧是中国电视剧引以为傲的资本,也是最具中国化的电视剧类型,除此,军旅剧、家庭剧、情景喜剧等电视剧种类繁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类型剧大行其道。很多过去的“非主流”,跻身主流行业,也体现了电视剧市场的包容性。

  虽然内地荧屏韩流很热,但也能欣喜地看到,当年《还珠格格》在韩国电视台播放时,收视率狂飙,以至于此后韩国为保护本国电视剧产业,再也不轻易引进中国电视剧。《士兵突击》明年也将被日本电视台引进。

  阻碍:创新和竞争力欠缺

  执导多部武侠大剧的张纪中导演曾经这样说过:“我们经常说韩剧怎么样好,拍得怎么精致,它整个运作有一套机制的保证,是真正的产业化,内地电视剧产业化还要经过一段时间,我觉得如果官方有一个催生的态度,会使产业化的到来快得多。”

  不得不承认,中国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是有一定的阻碍的。仅从电视剧本身的情况来说,内地电视剧创新不够,没有渠道播出,重复制作和资源浪费的“不良”现象已非常明显。另外,内地对电视剧的阻力太多,比如广电总局的禁令就使许多应有的精彩散去,还有黄金时间总爱播一些主旋律的剧集,让这个时段的剧集很难百花齐放。还有,纷繁的播出网络,肤浅的制作机构,复杂的潜规则,都在有形无形地制约着电视剧市场。

  中国最大的影视制作单位之一———慈文东方公司老板马中骏不客气地认为目前的电视剧市场是虚假繁荣,“现在的电视剧制作门槛太低,像小的电视剧投资五六百万就够好了,大的也不过四五千万,而像四五千万的投资,只有几家公司可以做得到,一般也就二千万打住了。此外,每年从广电总局批出的戏大概是12000集左右,而真正能播出的也就五六千集。”

  其实,中国电视剧早已不需要单纯追求制作量和播出量的数字,而应更多地去关注质量。《恰同学少年》在类型上创新,开创了“红色青春偶像剧”;《士兵突击》在叙事上创新,抛弃了“没有女人不成戏”的套路;《金婚》在形式上创新,用编年史的形式记述了50年金婚生活……如果中国电视人能够早一点消除囤积的诟病,跳脱数量和数字背后的观念,让整个市场的运作流程更加规范化,相信,精品和经典会越来越多。

  未来:期待电视市场规范化

  随着内地电视剧制作理念的变化,制播分离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特点和趋势,这也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电视剧的更大发展。

  电视剧的合作也呈现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格局,电视剧产业化初具规模。

  在这一背景下,管理政策方面也随之不断作出调整,降低产业门槛,大量的社会资金与社会制作力量进入电视剧行业。投资、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与此同时,中国电视剧对中国整个电视业大市场仍具有超强的主体支撑作用,举一个例子:仅一部《汉武大帝》就为央视带来1.2亿广告收入,而投资为5000万。

  张纪中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电视剧市场离规范化还有一段距离,“从上面宏观管理到下面的制作上,都需要更大的竞争,在更大的竞争中提倡好的东西,在政策上、价格上、播出时段上都应该给好的电视剧一个好的鼓励,这是提高整个电视文化的一个手段。”

  是的,总有一些“怪现象”使中国电视剧始终躲不开中国式的生存,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观众不但见证了中国电视的发展,也与中国电视剧共同经历了从低迷到灿烂的巨大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电视人一定会让中国电视剧的下一个50年,生产出美好,制造出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