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兜系列电影的内地化是否成功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93

  麦兜----一只右眼上有个胎记,喜欢吃鸡腿的粉红色小猪,从他诞生起就广受欢迎,此次麦兜登陆内地银幕的消息引起观众热烈的回应。公映首日浦东新世纪影城的《麦兜响当当》(下文称《麦兜》)单日票房27万,超过《变形金刚2》首映日20万的成绩。仅上海一地,单日票房在20万元以上的影院就不下5家,影院不断为《麦兜》加场次、换大厅,不少影院甚至将原先排给《哈利·波特6》的场次撤下,换成了《麦兜》。《麦兜》上映首周即拿到2500万票房。

  从上海,广东,北京三地票房来看,《麦兜》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在上海联合院线《麦兜》上映三天即成为周票房冠军,票房超过800万,占到全国票房1/3,平均每天进账279万,可谓风光无限。在靠近"麦兜"发源地的广东南方新干线院线三天收获366万,周票房排名第三。而北方市场对"麦兜"并不感冒,《麦兜》在北京新影联院线收获168万票房,不到上海票房的1/4。

  营销手段以及地域文化差异造成了《麦兜》票房的地域差异,《麦兜》上映后上海宣传方面有SMG和上视传媒全力配合,放映终端更有联合院线全力支持,影片票房在上海地区拔得头筹理所当然,《麦兜》在广东的宣发攻势虽不及上海,但是其地理位置靠近香港,对港片有更深的文化认同感,《窃听风云》作为地道港片在广东市场表现就明显优于上海与北京,造成广东观众对于同样出生于香港的"麦兜"接受度要高于北京的观众。

  《麦兜》上映17天收获票房6500万,其票房虽火爆,但是看完《麦兜》后,观众对离开春田花花幼儿园,来到内地说起普通话的麦兜显然有点失望,观众指出,脱离香港环境的国语版《麦兜》故事沉闷,完全失去了"麦兜"系列曾经拥有的浪漫与温暖感,而更像是一部想向孩子讲点什么道理,却又差那么一丁点的故事。《麦兜》的普通话版本虽然特意请了黄渤和宋丹丹配音,但是依然被内地媒体指为不够好笑,其中有很多粤语台词翻译难度颇高,翻成国语后并不传神。

  《麦兜》系列电影的内地化是否成功从数据上也能找到一些线索,归功于SMG与联合院线的强力支持《麦兜》收获的6500万票房其中一半出自江浙沪地区,但其他地区则表现平平。

  影片的场次安排是影院根据影片观众人数来调整的,从场次安排走势可以看出一部影片的观众喜爱度。《麦兜》上映之后的第四天,除上海之外的其他市场已经开始降低其放映场次,表达了观众对内地版《麦兜》失望的态度,而上海由于发行方的积极市场运作,使得《麦兜》播放场次节节攀升。

  由于对于港片的文化认同度更高,港片在广东市场的票房一般优于其他地区,这点也可以从《麦兜》登陆内地,广州对其场次安排仅次于上海上看出,但是经过几天的放映后,观众反应内地化的《麦兜》没有了以前温馨搞笑的一面,剧情对白都无法令人满意。场次图显示,广州与深圳两地下降趋势尤为明显,经过几天的放映后深圳影院《麦兜》的排放场次为所有市场最低,由此可见观众对内地版《麦兜》的失望情绪。

  在一些论坛的《麦兜》评论栏里,看完国语版的观众表达了对国语版的失望转而想看粤语版, 看过粤语版的观众纷纷开始回顾《麦兜》动画片,因为"本集《麦兜》电影中并无经典的粤语对白可言"。其实观众看《麦兜》是在寻找一种感觉,一种也许并不那么成功但快乐的感觉,一份傻傻的却执着"死蠢"的感觉。而此次《麦兜》的失败正是由于对原著那份感觉表现不到位所致,这也直接导致了登陆内地的"麦兜"变了味,也许,初来内地的"麦兜"尚有些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