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季不淡——有中国特色的秋季档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59

  与进口影片纷纷扰扰的暑期档和国产大片扎堆上映的贺岁档不同,春秋两季通常是电影市场的淡季。这一点在北美市场尤其突出,春秋两季一般都由小成本恐怖片、爱情片撑场面,暑期档后一周,甚至会出现全年票房最低潮。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近年却出现了秋季淡季不淡的现象。

  以2008年为例,除7月与12月单月票房突破5亿元外,其他月份全国票房都徘徊在2至3.5亿,受奥运会影响,本应是票房高峰期的8月却败给接下来的国产片保护期。而今年上半年档期现象较为明显,春季票房基本与去年持平,但是暑期票房井喷之后,随之而来的秋季档非但没有急速回落,反而一路奋进,几乎赶上了去年的贺岁档成绩。

  2008、2009每月票房走势比较

  今年由于适逢建国60周年大庆,9月中旬起多部国产影片纷纷以献礼片的名义抢占市场。从主流影片《建国大业》、《风声》、《惊天动地》、《天安门》、《沂蒙六姐妹》等组成的第一梯队,到风格迥异的《斗牛》、《麦田》、《狼灾记》、《爱有来生》、《机器侠》等等,截止10月底《迈克杰克逊:就是这样》恢复进口分账片的上映,先后有接近30部新片在这个档期上映,除少数进口买断片外,多数为国产影片。而其中,上述第一梯队的影片掀起一股观影高潮,10月1日至8日黄金周的全国票房超过2亿元,相当于往年淡季时一个月的票房收入。

  可以说我们的秋季档是十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北美地区的秋季档一般以万圣节为中心,因而恐怖题材影片较受欢迎,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营销方式。而受到文化差异和审片制度的限制,这一做法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于是借由国庆黄金周推广国产影片便是十分聪明的做法。其一,国内观众对进口分账片的热衷致使许多小制作国产影片难觅市场,无力正面抗衡,国产片保护月给了这些影片一展身手的空间,也使观众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题材丰富、风格各异的作品;其二,通过国庆刺激电影市场,可以保持前后约一个半月的观影热潮,为国产电影提供了除贺岁档外的另一个选择,其中的佳作更可借此良机取得票房突破,代表作如今年的《建国大业》、《风声》,以及去年的《画皮》等。

  其实,限制进口分账片的数量、推出国产片保护月等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中国本土电影的市场份额。就目前的趋势来看,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效果,那么在国产影片质量越来越过硬、越来越受到中国观众认可的情况下,今后的进口分账片份额是否会有所提高?又或者是否会根据国情再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春季档?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