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电脑消费者采购行为的重要因素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64

  当电脑生产商瞄准家电下乡的时机,争当品牌销量的先锋的时候,他们估量自身品牌在农村市场的潜在发展空间的同时,为了积极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更加关心的问题是当前农村消费者的采购电脑的行为特点是什么?从不同的电脑品牌竞争者的角度出发分析,对于成熟品牌的电脑生产商来说,他的市场战略的重心便是对县、乡、镇的农村市场进行市场渗透;对于一个电脑市场的跟随者,对4-5级地级市的市场占有率的维持和下一级市场的渗透更具意义;对于缝隙市场生存的电脑生产商来说,他对不同级别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特点的把握将帮助他找到新的机遇和调整缝隙战略。这篇文章意在帮助电脑企业清楚了解在面对不同级别城市的农村电脑消费市场什么是影响电脑采购过程的重要因素。

  首先,电脑行业的市场决策者需要把握按城市级别分类的农村电脑消费者的人文特点。换句话说,市场决策者要知道谁是当前农村市场上的电脑消费者?农村消费者的电脑产品的认知能达到是怎样的一个水平?他们的年龄和收入水平是怎样的状况。在今年六月慧聪邓白氏研究院对1050名居住在 4级以下的城市和县、乡镇的消费者的调研中,筛选出910名目前拥有或将要在一年内购买电脑的消费者。他们的年龄均匀分布在25岁-40岁之间(参阅表 1)。从整体分析来看,这910名农村的电脑拥有者和电脑潜在消费者,可以看出他们的教育水平的特点是(参阅图表2):36%的人具有高中文化水平,20%的人具有大专水平,22%的人接受过本科的教育。从不同城市的级别分析(参阅图表3),在乡和镇的农村消费者中,例如板桥、榆城等受过高中教育的人达到40%,受过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分别为12%和18%;在六级城市和县级市中例如蛟河,冠县等,受过高中教育的人达到38%,受过大专和本科教育的分别为16%和23%;在4-5级地级中,例如中山和惠州,超过一半的被访者(55%)接受过大学教育,只有11%的被访者是初中文化。基于这个样本的分析,可以预测出农村市场上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中青年将成为未来采购的主体。

  其次,市场价格决策者需要认识到农村消费者收入水平额分布状况以预计农村消费者的采购能力。被调查的910名电脑拥有者和潜在购买者中,分布在乡镇的被访者的年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年收入在1万元的为10%,年收入在两万到五万之间的为27%,年收入在五万到八万元的为16%,年收入超过8万元的只有5%。在六级城市和县级市中,被访者的年收入在两万到五万之间的为31%,年收入在五万到八万元的为18%,年收入超过8万元的也只有5%。在4-5级地级市中,被访者的年收入在两万到五万之间的为30%,年收入在五万到八万元的为10%,年收入超过8万元的达到9%(参阅图表4)。

  值得总结的是,被访问的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农村电脑拥有者和潜在的消费者中,乡镇的农村消费者的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水平,6级城市和县区消费者的教育水平集中在高中和大学;超过五成的4-5级地级市的被访者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各级农村电脑消费者整体年收入水平多大都集中在二万到五万之间。在4-5级地级市,县级和乡镇级别的地区年收入水平超过五万的仅在20%左右,而且4-6级城市的被访者的收入水平和县级,乡级的差距并不明显。

  第三,在对农村潜在消费者的微观市场中分析电脑采购影响因素时,慧聪邓白氏列举出了18个直观和间接地采购影响因素。从图表五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影响农村电脑消费者电脑采购的主要因素体现在:电脑产品的性价比,品牌的信任度和CPU的性能水平以及电脑的售后服务质量这四个方面。除此以外,价格低和具有大的内存容量也是农村电脑消费者重点考虑的因素。特别在六级城市和县区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性价比和CPU性能有相对的考虑;在六级城市、县级和乡镇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售后服务有较高的考虑。而且,六级城市、县和乡镇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品牌信任度有更多的考虑。内存容量的大小对于农村消费者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考虑因素,特别是乡镇和六级城市县区的消费者。

  在对比主要影响农村消费者电脑采购因素影响力的大小时,分析的结果表示越低级别的城市或区域的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信任度的依赖性越高;对于电脑产品的售后服务的考虑相对较高。另一明显特点是,在对价格的要求上,价格低并不是影响农村消费者采购电脑的决定性的因素,但对于性价比的要求上,4-5级城市和6级城市的消费者有更为明确的考虑,这将是采购触动点。

  总之,在面对有一定知识武装的农村电脑消费者的市场,品牌的可信度和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将会激发农村电脑消费者的采购动机,是家电下乡活动中各电脑生产商的产品定位的考虑因素。但是,收入水平的局限也许更增强了产品性价比这一品牌定位因素对农村消费者的吸引度。值得补充的是,在更低级区域如六级城市和县、镇的市场定位中,强调电脑销售的售后服务将会降低农村消费者的克服采购过程的心理壁垒,增加品牌的可信度和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