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收官之年,城市GDP5000亿俱乐部已经形成。现在已经可以初窥“十二五”中国城市圈竞争格局。
“十一五”规划收官之际,由各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武汉、青岛、南京、大连、杭州、沈阳、宁波等城市GDP在2010年年底都突破了5000亿元,加上已经达到或接近万亿元的广州和深圳等地,城市GDP5000亿俱乐部已经形成,成员锐增至17个之多。这些新晋的5000亿城市均属于副省级城市,在全国政治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城市都处于各自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规模集聚效应好,它们既有基础,也有区位条件,所以脱颖而出。
就在GDP达到5000亿元的规模后,这些城市又不约而同地制订了在“十二五”期间翻番的计划,规划到2015年年底达到万亿元规模的目标。按此规划,5年后,城市GDP又将迈入“万亿元俱乐部”。毫无疑问届时这些城市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中城市圈的中心城市。
在17个5000亿元GDP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GDP总量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万亿元,在城市圈中心城市中处于第一集团,遥遥领先,引领了中国三大城市圈。剩余那些城市均处于第二集团,在前者资源面临饱和的形势下,正在迎头赶上,未来的竞争势必将激烈异常。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形成连锁的相关的城市圈链条已经显得迫不及待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群对国家财富积累的贡献度低于发达国家城市群。有报告显示,美国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G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城市群(大东京区、阪神区、名古屋区)的GDP占全日本的份额为70%以上。而目前中国三大城市群(珠三角区、长三角区、京津环渤海区)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只有38%。但是就局部来看,5000亿俱乐部城市正在其所在地区起到如此带头作用。例如,武汉城市圈的GDP总量已经占到了湖北省的60%以上。所以我们应该看到,未来城市发展必将向这种城市群和城市经济带延伸,最终成为国家新一轮财富聚集的战略平台。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目前还尚有不足,其首位城市的作用与贡献度偏低。据统计,中国三大城市群的首位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的GDP占全国的份额分别是4.2%、3.5%、2.7%。而纽约、东京、伦敦、首尔的GDP分别占全国的24%、26%、22%和26%。中国城市群首位城市规模偏小,集聚财富能力偏低。
然而相对于带头城市的经济贡献低,中国城市群人口密度则显得过大了。北京和广州城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6万人/平方公里和1.4万人/平方公里,纽约、伦敦、巴黎的人口密度最多也只有8500人/平方公里。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必然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未来城市圈经济的拉动效应势必显示在其消费能力上,就目前来看,这些城市的消费支出均占到了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其中广州、沈阳、长春、昆明和哈尔滨等城市的消费欲望最为强烈,平均消费了他们77%以上的收入。与人们想象不同的是,居住消费占比最高的并不是北京、上海这些高房价地区,而是集中在了深圳、武汉、福州、合肥等中南部城市。这些城市中的居民将其10%以上的收入贡献在了居住方面。同样,哈尔滨、重庆、青岛、沈阳、长春这几个城市的居民则更偏好衣着消费(占比12%以上)。可能由于天气气候因素,集中在北部的呼和浩特、太原、哈尔滨的人们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占比则更多一些。
未来中国经济的布局势必将是城市圈串联起来的链条型格局,能够了解到各个地区的消费特点对未来企业布局将是一步先手棋。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