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还是复兴?投资过多或引发下一轮互联网泡沫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75

,最近各大银行正在向技术公司砸入大笔资金;富豪和机构投资者也叫嚣着要从新兴技术公司中分一杯羹;打算进入股市的新兴技术公司数量与日俱增。正当华尔街这辆金融赛车开始加挡提速之际,部分对10年前的互联网泡沫仍心有余悸的投资者却在心底暗自思忖:这股突如其来的投资热情会将互联网带入新一轮复兴还是再次将其推向悬崖边缘?

  新兴互联网企业利好不断

  在整个行业似乎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下,新兴技术公司的股值一路飙升。过去两年间,Facebook(脸谱)和社交游戏公司Zynga的投资回报率都超过了5倍。据信,团购网站Groupon也在考虑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股票的总价值约为250亿美元。而大约一年前,该公司的估值仅为14亿美元。

  美国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高地风险投资公司(以下简称“高地”)董事总经理、Facebook投资者之一的罗杰·麦克奈米表示:“我担心投资者认为所有的社交网站都跟Facebook一样优秀。现在确实有一批极富吸引力的企业,但下一波社交网络公司的影响力很难与第一波相匹敌。”

  此繁荣非彼繁荣

  然而,世纪之交出现的互联网的兴盛景象与现在的情况有着显著的差异:首先,现在的股市并未被新股所充斥。摩根士丹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1999年,有308家技术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IPO),占当年所有首次公开募股公司的一半左右。而汤姆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0年,只有20家科技公司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

  更重要的是,对投资者有巨大吸引力的新兴科技公司都有自己坚实的业务基础,它们不仅仅靠赚取眼球和点击量来获利。诸如Facebook等公司的利润额不断飙升。团购网站Groupon公司从2009年6月就开始盈利,今年的收入有望高达数十亿美元。1999年,全球的网民总数为2.48亿,不足全球总人数的5%,但现在,宽带互联网和个人电脑已经成为主流。互联网数据统计机构“互联网世界”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网民总数约为20亿,占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那时候,很多毫不起眼的小公司在几乎没有商业计划的情况下也能堂而皇之地上市。但现在,人们谈来谈去的只有那几家公司——这些公司的业务遍及全球而且盈利颇丰。”美国斯坦福大学金融副教授斯特凡·内格尔说。鉴于此,有些投资者认为,由于“精英企业”属于凤毛麟角,因此,即便它们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常有限。美国IPO顾问公司V级集团的总裁莱斯·拜耳说:“我们的确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疯狂之中,但这次疯狂只针对有限的几家公司,Facebook首当其冲,不过,也有其他公司入了投资者的法眼。”

  引金融机构竟“折腰”

  高盛和摩根大通创立的基金都对Facebook和Twitter等互联网新兴企业青睐有加,并投入了大笔资金。摩根大通最近也新成立了一只总额达12亿美元的基金,专门对新兴技术公司进行投资;就连共同基金巨头富达投资和普信集团也将“触角”伸向新兴技术公司,并大举入股Groupon和Zynga等公司。

  投资银行托马斯·维塞尔合伙公司在上一轮互联网繁荣中大获其利,其创办者托马斯·维塞尔表示,现在大量资金流向互联网市场,让他感到相当“震惊”。他说:“我认为,现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比以前大很多,对互联网公司‘虎视眈眈’的资金确实比2000年多出不少。”

  过去5个月间,很多风险投资家都完成了大量融资。Facebook的股东之一加速合伙公司将融资20亿美元向中国和美国的技术公司进行投资;柏尚投资也表示将成立一只15亿美元的新基金。格雷洛克合伙公司、红杉资本、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和克莱因纳·伯金斯风险投资公司过去6个月共融资30多亿美元。

  如今,除风险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公司朝互联网新兴公司大力砸钱外,华尔街投行唯恐落后,其投入的资金总额之大成为部分投资者的最大担忧。维塞尔一直在密切关注对冲基金的投资活动,投资金额之多令他深感诧异,他表示,无数对冲基金都在做同样的事情。随着参与游戏的基金不断累积,市场开始弥漫一种担忧,很多人担心这些投资无法很好地运作。米克斯认为,由于最终的“赢家”不多,因此,有些投资者要么成为“输家”,要么付出太多,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即是“前车之鉴”。

  盲目投资亏损巨大

  对华尔街的投资者们来说,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新兴公司的吸引力源于它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投资者们可以通过运作这些公司上市收取费用从而赚得盆满钵满。汤姆森路透的数据显示,1999年,互联网泡沫达到巅峰时期,整个投资银行业收取的费用高达13亿美元。

  随着激情达到顶峰,许多公司争先恐后地开始通过专项投资基金和直接投资等方式对客户进行投资,但血淋淋的现实是,这些银行像普通散户一样引火上身,赔得惨不忍睹。“当我们回望2000年时发现,那时的投资状况非常糟糕,很多公司从IPO跌落到破产不过几个月的时间。”维塞尔说,他的公司去年被美国金融经纪公司斯蒂菲尔金融公司所收购。

  1998年,高盛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高盛资本伙伴公司建立了一只28亿美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投资互联网股票。而此前的1992年至1998年间,该公司对科技和通讯领域的投资不到30起。但1999年至2000年间,这只新基金做了56笔与科技有关的投资,总额为17亿美元,平均每笔的投资额约为2700万美元,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这只基金缩水40%。

  曾于1999年负责管理高盛母基金和高盛其他投资业务的菲利普·库珀回忆称,那时,投资者对科技股的渴求达到了顶点。迫于压力,他于1999年成立了一只以科技投资为中心的基金,总额为9亿美元,8周后,认购额就高达20亿美元。尽管如此,他依然维持在9亿美元的规模。他说:“尽管那时的需求很大,但我们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让那些资本很好地运转。”包括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在内的其他华尔街公司也在那时创立了很多中小型的投资基金。例如,1999年,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其他公司一起向美国汽车网站CarsDirect.com投资了2.8亿美元,但市场情况恶化使该网站的上市计划“胎死腹中”。“那时,我们认为,我们的投资几周内就会翻番。没有人做详细调查,因此,我们亏损得很惨。”美国对冲基金林德泽投资基金的创办者、CarsDirect.com网站的投资者霍华德·林德泽说,对CarsDirect.com的投资让他损失了20万美元。

  无独有偶,1999年,后来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追求私募股权公司也投资了网站Kozmo.com。这家网络配送服务公司那时获得了数亿美元的风险投资。摩根大通还称该网站为“消费者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源”。在业务鼎盛期,该网站的快递员超过1000人,但不到两年即停止了运营。网上杂货零售商Webvan是互联网泡沫时期最有可能公开上市的公司之一。该公司从软银、红杉资本、高盛等机构获得了大约10亿美元的融资,其中,作为主承销商的高盛就投资1亿美元。上市首日,Webvan的股价飙升65%,收盘时的市值约为80亿美元,但两年后,该公司宣告破产。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为投资重点的共同基金也呈星火燎原之势。1999年年初只有零星几家,但一年后却增长到40多家。总额约为11亿美元的美林互联网战略基金成立于2000年3月,但当时已接近互联网泡沫的顶峰。大约一年后,该基金的亏损约为70%,美林因此关闭了该基金,并将其并入另外一只基金。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保罗·米克斯于1998年至2000年间在美林创立了6只科技基金。他说:“我们当时都一股脑地涌入我们认为热门和时髦的东西,然而事实证明,这些都是泡沫。”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