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播放雇人扮演嘉宾的一期情感故事类节目《我给儿子当孙子》,石家庄市广播电视台近日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批评和处罚,给情感类节目制作流程敲响警钟。据业内人士透露,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从而获取高额广告费,雇佣演员假扮情感讲述人的情况仍存在于一些电视栏目中。
电视台掺水情感类节目
在今天的电视综艺界,选秀、相亲、情感类等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成为各大卫视荧屏黄金时段的“标配”。随着情感类、故事类节目的数量急剧增加,这些节目对于有看点故事的需求量也相应上升。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全国很多电视台都有这种情感类节目,而且故事一个比一个感人,那么,这些“感人至深”的素材从何而来,其中又有多少是真情实感?
事实上,在几年前,情感类节目初登电视荧屏之时,就曾有观众质疑节目中当事人究竟是不是演员。某制片人向记者表示,在制作情感类谈话节目时造假已经是行业内的潜规则,大家早就心知肚明,“有些情感类节目临时演员的酬劳从80元-120元每场不等,而编剧则是以1000元起价,为的就是使情感节目‘好看刺激’,满足一些观众的猎奇心理”。
业内人士还透露,很多地方节目都在打擦边球,故意屏蔽节目中“现场模拟”、“演员扮演”等提示,让观众误认为是真人真事。此外,还有一些情感类节目甚至专门培养一批“御用群众演员”,为的就是防止某些演员抛头露面的频率过高,在不同的节目中来回串场捞钱。通常情况下,节目制作方会与其定下口头或书面协议。
“还有很多节目中需要的事实素材已经发生过并且情节无法真正再现,这时节目制作方往往会为了突出故事的悬念感和吸引力采用扮演的方式,邀请当事人甚至演员再‘演’一遍。”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尹鸿称。
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曾指出,有些节目不是嘉宾说得好,而是剧本写得好,以前是主持人念稿子,现在连嘉宾都念稿子。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电视人称自己并不会降低节目制作标准,“也许我们节目的情节不是最曲折的,影响也不是最大的,但我敢说,我们的节目都是真的”!某资深情感节目制片人坚持道。
对于日趋混乱的情感类节目,国家广电总局也频频予以各种惩罚以示警告。今年4月,贵州卫视《人生》栏目因“放大”个人隐私和社会的阴暗面,缺乏同情心,被国家广电总局要求永久性停播。9月16日,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再次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通报批评。国家广电总局称,该电视台播放的一期《我给儿子当孙子》节目,雇人表演了一个“不孝”儿子对父亲出言不逊、百般欺辱的故事,肆意渲染家庭矛盾,刻意放大扭曲的伦理道德观,误导广大受众,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影视频道给予暂停播出30日的严肃处理,。
为收视率放弃新闻真实性
在国家广电总局三令五申要求禁止播出虚假、低俗内容的情况下,仍有一批节目顶风作案,究竟是受到怎样的利益驱动?多数专家将其原因归咎于目前出现的“唯收视率”怪象。
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作为目前衡量电视节目成功与否、制作方是否能获得更多利益的最直接指标——收视率无疑成为各频道的“生死符”,甚至无所不用其极地去迎合观众的需求,。“满足了公众的倾诉需求、迎合了受众的窥私欲和猎奇心理都是情感类节目之所以一直被观众所追捧的原因。”专家分析道。
对此尹鸿表示,当今社会电视台竞争已经达到相对白热化的程度,电视剧成本越来越高,使得各大卫视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时下流行节目的制作,用低成本赚取高收视率。
不过,对于制作方如此“不择手段”,尹鸿也表示反对。他分析道,中国的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数量过多,竞争过于激烈,致使各节目制作方不惜铤而走险编造故事去减轻大环境下巨大的收视压力。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心理情感类节目仍然在全国电视节目中属主流地位,最顶峰时数量多达100多个。《幸福魔方》、《人间》、《8090》等情感类电视节目,像电视剧类型片一样具有一套特定模式,占据不少频道晚间黄金时间,而《幸福魔方》自2010年1月开播四个月后,就已经3次名列全国自办栏目全天排名第一。“现在国内处于过度竞争的局面,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电视频道。”尹鸿解释道,世界上开通如此大数量电视频道的国家并不多,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电视行业已形成垄断格局,三五家主要电视网控制着全国市场,媒介竞争没那么激烈,造假的现象也就随之减少。
地区频道过多成造假主因?
“假亦真时真亦假。”那么,如何从根源上杜绝电视荧幕造假行为?尹鸿认为,首先应该缩减电视频道数量,“目前我国一个地区40-50套的电视频道数量过多,开路频道20-30套左右,辅以部分闭路频道就可以达到比较专业的收视状态了,“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全国将电视媒体尽量控制在10家左右”。尹鸿表示。
另外,部分情感类节目也表现出了“转型”的态势,类似《幸福秀》、《欢喜冤家》、《老公看你的》、《中国梦想秀》、《幸福大搜索》等节目都开始走上“幸福、欢乐”的制作路线,制片人黄斌介绍道,《人间》也将会转型,把节目变得更加温情,减少些沉重。在记者采访中,很多电视人表示,未来将坚决执行国家广电总局禁令,不会在制作节目中出现造假行为。
有专家表示,电视台不应将收视率作为衡量节目成功与否的惟一标准。一味盲目迎合观众也不应成为电视节目的制作初衷。“良知是最重要的,真实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媒体人必须遵守的。”某制片人表示。他同时认为,即使在收视率为王、同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不应为了收视率而造假,更不应推动任何虚假的事情。节目造假的行为只能破坏观众对于节目和频道的信任,虽然可能可以获一时之利,但却长久地让频道的品牌落下硬伤,难以挽回。
事实上,观众对情感类节目的造假或夸大事实行为的诟病,在一定程度上也警醒了行业内的媒体人规范电视节目市场。某地方卫视品牌战略部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在规范节目制作的同时,也是电视人对电视节目形态的一种尝试,“节目制作方在收视率、道德伦理、广电纪律、节目创新等方面的摸索中出现偏差和问题很正常,关键是出现问题能否及时改正,并探索新的积极的节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