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这个方法,让你的阅读效率提升10倍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60

原标题:这个方法,能够让你的学习效率提升10倍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很多人看来,是最正确的废话。毕竟,这么显而易见的道理,谁不知道呢?

其实,很多人还真的不知道。

这句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将多个类似的现象聚类分析,然后提取出其背后的理论模型,并以此套用到我们之后的生活中,形成有迹可循的操作方法”

很多读者曾在后台问我: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想搞明白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只要回忆一下:什么时候,我们对一种知识的掌握最为深刻?

然后,找到其背后的原理,整理出一套有迹可循的操作路径,我们就能够发现高效的学习方法。

于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以下场景:

“当我们将刚刚了解的知识说给别人听之后,往往印象最为深刻。”

理解大脑运作的底层逻辑

就像是:研究营销,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消费者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

同样,研究“怎样学习最有效”,本质上就要搞明白:人的大脑是如何运作的?

如果拿电脑作为类比,我们能更加直白的理解人脑的运作原理:

人脑和电脑的区别在于:当我们读取电脑的某个信息时,它的内容和位置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这很容易理解,当我们打开电脑桌面上的某个ppt时,它的内容和位置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读取而发生变化。

可人脑不一样,当我们读取人脑的某个信息时,这个信息的活跃性将会提升,意味着下次被调用的可能性也在增强。

可以想像一下你最近有没有和别人探讨过什么知识?它的概念是不是相对于其他知识在脑海中更加清晰了?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有效知识并不是由我们接受、储存、管理了多少知识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调取、使用了多少知识决定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说:掌握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说给别人听,因为在你向别人表达的过程中,你的大脑在不停的提取并使用知识。

当然,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很大。毕竟,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听众。

所以,最高效并兼具操作性的方法就是:写出来。

“嗯,这种话我也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了,谁都知道写出来能提高学习效率,你能说点我不知道的么?”

的确,谁都知道应该写出来。但我的意思远远没有那么简单,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写什么?怎么写?

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回到问题的源头:怎么读?

相信有90%以上的读者,在拿到一本书之后,会从目录、序言开始,读到最后一章。

我并不否认这种方法的正确性,但是又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太低效了。

其实,很多写过书的人都知道,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往往几个段落甚至几句话就能够概括,而剩余90%以上的内容,都是以案例或情境基膜来辅助核心观点的表达以及帮助读者理解。

那既然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完全一字不落的读完一本书,我们只要读取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行了。

然后,搞清楚这本书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找案例套进去。

没错,这就是我要介绍的“锚定阅读法”:

何为“锚定”?

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比如说,当我们刚刚买到心爱的苹果手机,会很奇怪的发现接下来的几天身边很多人都在用苹果手机;

当我们刚买了一辆奥迪,会发现路上很多人都开着同款汽车

......

简单来说,我们觉察到系列事件的连续发生,是因为一个早先的事件A开启了我们的视角,让我们主动观察到了类似事件。

这个事件A,可以称之为锚(Anchor)。

上例中,你生活中看到A款奥迪的概率基本恒定,你每天都能遇上N辆,但你却视而不见,对于你来说,这个事件就像从来没发生过一样。

后来,你之所以会发现这么人开A款奥迪汽车,是因为你自己购买了A款汽车,才让你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觉察,并非此车出现的次数变多。

而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利用锚定效应,就能够帮我们有效的提升阅读效率。

举个例子,当我们拿到《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一般人会详细的阅读每一章、每一节,在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之后,回过头让他总结这本书到底讲的是什么,他大概率会提取某一个章节的观点甚至案例来代替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这并不难理解,毕竟脑海中关于这本书的信息太多了,我们的大脑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取并总结其中的核心观点。

所以,我们看到了无数低效率的读书方法。

但是高效的读者会怎么做?

拿到《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之后,他们会首先阅读目录和序言,了解这种书的大致观点,注意,此时并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接下来,他们会将这本书扔到一边,然后通过豆瓣、知乎等等各种渠道找相关书评。

你没有听错,此时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看别人对这本书的总结。

在花了几个小时之后,我们大致可以提炼出这本书的核心观点:

富人买入资产,穷人买入负债。

没错,就是这12个字,基本可以概括这本书想要传授给我们的精华。

然后,带着这个核心观点,我们也可以称为整本书的主要逻辑框架,回过头来快速浏览整本书,重新理解作者对于“穷人”、“富人”、“资产”、“负债”这几个主要关键词的定义。

最终,花了不到一天的时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你已经掌握。

然后,将这个观点作为一个“锚”,开始捕捉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例如:

很多大学生刚刚毕业投入工作时,大部分人选择花费较少的钱住在距离公司较远的地方,每天上下班要花费三四个小时的时间;

而少部分人选择花掉将近一个月的工资租在公司附近,每天利用别人在路途上的时间投入工作、学习。

此时,看似前者比后者花费更少的金钱,但本质上,他们在花费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时间”,而换取此时并非最重要的“金钱”;而后者在节约能够创造财富的资源“时间”,用于投资未来。

这样看来,前者反而更是一种“穷人思维”的体现

......

很多类似的案例,都可以构成我们写作的素材,比如说,当我们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穷人思维?”时,往往就可以将我们的理解写出来。

这种方式,本质上就是在“提取并调用”大脑中的知识。

我曾经用这种方法,在30分钟内,掌握了《蓝海战略》的精髓:关于价值链的增、减、剔、除。

并结合大量的商业案例分析,例如共享ktv、快速剪头等商业模式,加深我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

这样一来,《蓝海战略》这本书几乎在不到一天的时间被我牢牢掌握。

同样,以此方法来阅读其他书本,我们就能够在快速的时间内,形成高效的知识体系。

回顾一下这个方法的主要步骤:

(1)整体阅读一本书的目录及序言,了解书本的类型及大致内容

(2)通过豆瓣、知乎等各种渠道阅读书评,提取核心观点

(3)带着核心观点通篇快速阅读,及时纠错

(4)带着锚定去观察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并积累素材

(5)提取并调用大脑中的素材,整理成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