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府井书店,有小读者好奇地翻阅新近出版的民国童书。
民国童书的内容大多图文并茂。(选自《幼童文库》)
近年来,民国图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一个“富矿”,各种民国时期的图书相继“复活”,不仅接二连三地登上畅销书榜,还屡屡掀起社会话题。最近,有读者在王府井书店儿童读物区发现,码放在这里的新书中,增加了好几个品种的民国童书。《幼童文库》、《儿童文学读本》系列、《民国幼稚园老课本》等民国时期的儿童读本,都被摆放在了最为显眼的位置。然而,这些诞生于近一个世纪前的儿童教育图书,对今天的孩子来说还有阅读的价值吗?
速读:民国童书不乏名家之作
在装帧设计上,新“回锅”的这批民国童书与此前的民国课本、民国作文等图书类似,都选择了仿牛皮纸的封面,试图营造怀旧的效果。此外,书中大量引用了老版图书的手绘插图和文字,其中包含不少繁体字。特别是一套两本的《幼童文库出版七十七周年纪念版》,每一页内容干脆都是原书的直接翻印,就连阅读顺序都是自右向左翻阅。
民国童书的内容堪称五花八门,其中既有童话、儿歌、小剧本等儿童文学作品,也有类似动物图鉴之类的自然常识介绍。书中引用的不少故事,今天的孩子其实并不陌生。比如翻印自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的《儿童文学读本》中,就有《愚公移山》、《曹冲称象》等作品;而外国著名童话《三只小猪》,则被收录在了《幼童文库》中。
别看这些民国童书内容简单,但来头却不小。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泉根介绍,这些童书大都出版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儿童书局等出版机构精心策划组编而成,其编者中不乏陶行知、陈鹤琴、沈百英等儿童教育方面的名家,体现了当时中国幼儿教育领域的先进理念和教育方法。
点燃此次民国童书热潮的,是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据社长俞晓群介绍,总共5集的《幼童文库》今年6月将全部出齐,随后面世的还将有《儿童文学丛书》、《儿童世界丛刊》、《小朋友文库》、《幼稚园教育丛书》等近60册图书。此外,海豚出版社还打算推出4册《童话》丛书纪念版,以此纪念“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孙毓修。
寻觅:有的老书一碰就成齑粉
在俞晓群看来,出版民国童书并不是简单的跟风炒作。“民国老课本、老作文并不是民国童书的主流,真正高品质的民国童书,包括文库、套书、绘本等,当代人已经很少见到了。”据他透露,由于民国童书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大部分书籍就连专业研究者也从未见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出版民国童书另有了一番保护文化的意义。
要想挖掘民国童书,俞晓群和他的编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在图书馆寻找民国童书的时候,发现图书馆的童书门类很不健全,留存稀少,寻找起来非常麻烦。”为此,出版社编辑曾深入到老牌出版社的库房、孔夫子旧书网、潘家园旧货市场、作家后人家中等地四处搜寻,但收获却非常有限。
“我们在一家图书馆珍本库中见到一本《民国老课本》,收藏前已经被孩子用蜡笔涂过,可见找到好版本的书已经很难了;我们在某出版社的书库中,见到一叠儿童文库,上手一碰,顷刻化为齑粉。”俞晓群认为,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民国童书已落于近乎全部散失的境地。
让俞晓群最为惦念的,当属孙毓修当年编写的上百册《童话》丛书。“这是我国首次使用‘童话’一词,可见其史料价值是多么珍贵。”在上海图书馆珍本室中,出版社编辑仅找到4本《童话》丛书,其中《海公主》缺一页,《幸运灯》缺下册。幸运的是,他们在原浙江师范大学校长蒋风那里,找到了该丛书的第一册——《无猫国》。
蒋风是我国唯一获得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格林奖的儿童文学研究者。据他介绍,那本《无猫国》是他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上海市福州路的一家旧书店中意外发现的。这本书只有薄薄的几十页,当年的标价为几角钱。在那家旧书店,蒋风还看到了好几本《童话》丛书,但他并没有买下,这是他遗留至今的一件憾事。
设问:孩子们有必要读老书吗?
如今,五花八门的儿童读物不胜枚举,对今天的孩子们来说,重新面世的民国童书,是否还有阅读的价值?
蒋风认为,时过境迁,再回头看当时的儿童文学作品,相对来说还比较幼稚,“如今的儿童文学作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创作的,儿童读物的思想性、艺术性远远超过前人的作品。”是否有必要把这些作品普遍推荐给小读者,他表示恐怕还应仔细考虑。但他也强调,“从研究者角度来看,从文化积淀的角度来说,民国童书是值得赞美的。”
王泉根教授也认为,对于研究者来说,民国童书确实可以带来很多启示。“民国童书首先力倡‘幼者本位’,即提倡孩子们回到他们自己的社会里去;民国童书还突出做人的观念,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和正面价值观,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
不过,民国童书中的一些内容,未必适合今天的孩子阅读。有家长就发现,一些民国童书中讲述的故事,涉及生死轮回等迷信内容,大人看了都不禁有些毛骨悚然,更别提让孩子去读了。对此,俞晓群也承认,一些已经挖掘出的民国童书,其中有些内容已不适合再出版,为此出版社也不得不过滤掉其中的一些篇目。
另外,北京开卷信息公司总经理孙庆国从市场层面进行了一番分析。他认为,考虑到民国时期的童书品种极为有限,难以挖掘出更多品种,因此这阵出版风潮很难有扩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