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甜宠势力低头!从"旧时光"到"小美好",这波青春剧靠发糖换流量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620

最近的青春网剧换套路了。

自从少女心打破次元壁、性别、年龄区隔,成为全民标配之后,“粉红小仙女”人设就开始成为某种符合审美期待的社交角色。没了撕X、堕胎的狗血镜头,《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你好,旧时光》等热播剧把“发糖”选作杀手锏。开播半月不到,都已收获了过亿的播放量。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这场粉红泡泡造梦运动,来看看这波影视剧是如何再定义青春,让你向甜宠势力低头的。

甜系作品成分表

“甜”、“撒糖”是这系列剧目的共性关键词,《小美好》主创戴璐在采访中说,“我们就是要做极致的少女心”。“甜宠”并非新概念,这次则融入青春剧中,充当了点睛又戳心的亮点。

发糖标配

拆解甜系剧目的成分,糖度首先渗透在人物设置里。身高差、男友力、颜值即正义……从少女漫到言情剧,发糖招式一以贯之。

《小美好》中,江辰与陈小希刚好有着28cm的“最萌身高差”,所以江辰可以轻轻松松拿到陈小希拿不到的书,看到书名后,又默默把《冰冷学霸爱上我》放在书架的最顶层。

也方便随时随地来个摸头杀

《你好,旧时光》里,林杨在为余周周排忧解难的路上万死不悔,改志愿、竞选学生会主席,在余周周大提琴坏掉时,出现在椅子下方,为她扶住琴。

两位男主爆棚的少年感相似,人设苏点各有各的不同。原著中的林杨被余周周评价为“他……好像有点儿傻?”,是读者和观众心里笑起来自带明朗光环的“小太阳”。江辰则是心口不一的傲娇属性,清秀长相再加上“外冷内热”的反差萌,都可以说是“校草本草”了。

剧粉:一想起你,我这张脸上就忍不住泛起姨母笑。

发糖标配就位,故事就这样开始。

情节静好,叙事安稳

前几年的青春主题影视作品里,还时常弥漫着怀孕堕胎、伤痛哭泣的阴郁情节,或是“有钱长得帅是我的错吗”的汤姆苏式浮夸,以之前《最好的我们》为代表,作品的重点情节开始尝试向日常小确幸靠拢。

系列剧集拍摄地都选择了高中校园,在熟悉的日常场景中圈出一块避风港,甜系故事就在这里上演:江辰在广播台为陈小希读完《无人生还》的结局,加上一句“最后他说,别怕”;林杨在中午的食堂到处张望,最后端着餐盘装出一副“好巧”的样子,坐在余周周面前。

吃饭打热水、复习划重点、社团节目排练,对于没有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经历的多数人来说,这些平顺平凡平淡的小细节,简单得就像一杯加了柚子片和蜂蜜的白开水,却能在内心搅出一圈一圈的甜。

同时,情节编排回避了部分现实冲突,或是为问题安排叙事空间内仪式性的解决。虚惊一场之后,阻碍迎刃而解,撒糖顺理成章。比如,努力一个月就可以考班里前十五名而不用转学;多年之后,那个少年真的实现许诺,让刘德华唱给你听;以及,你喜欢的那个人,刚好也喜欢你。

《小美好》中的情节,“咱们要是演电视剧就好了”。

打造甜系作品记忆点的,除了情节本身,还有其中“点题”金句。不少由小说改编而来的作品,共有的优势是原著IP中富有文学性的经典对白。从摘抄本到大屏幕,不知不觉就打动了原著粉和新观众的心。

《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都改编自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同名小说,原作者即以细腻的文笔见长,所以“耿耿,我们一直坐同桌吧”、“万事胜意,就是一切都比你想象的还要好一点”出现时,让观众带着被甜到的内心引用转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万事胜意”微博转发截图

他们出演我们的青春

作品再甜,也可能只是一场脱离实际的表演。剧集中有意设置的青春元素和年代场景,使得所有的糖,都勾起了观众的代入感。

演员选择与人物原型

同从人物设置说起,合适的演员是不出戏的要义,近年来的剧集也越来越注重这一点。《小美好》启用了两位演艺履历几乎为空白的新人:胡一天和沈月。《旧时光》主演同样是一批恰同学少年的95后年轻人们。不复以往被成熟明星扮嫩支配的恐惧,正值青春的本色出演所带来的亲近感,弥补了原有流量吸引力的不足,反成新的优势。

其它人物设置,都能在观众的记忆里找到原型:在教室后门外暗中窥探的潘姓教导主任、不穿上她手中的那条红秋裤就不让你出门的母亲,篮球场上来回奔跑生命力都要溢出来的少年们……原型的美好之处就在于,从记忆中被提取抽象之后,带着所有人的青春记忆在剧集中再度鲜活。

“流水的振华,铁打的潘主任”

怀旧符号

就像《那些年》里柯景腾和曹国胜交换的球星卡,《我的少女时代》里的刘德华立牌和歌词本,青春主题作品的年代烙印中多多少少都透露着一种“符号崇拜”。青春剧就像我们的回忆,所有的感触都需要“触景生情”的载体,“桌垫下的老照片,无数回忆联结”。

从两部剧的场景与道具中,可以看出对于年代细节的有意设计。《你好,旧时光》相对来说处理得比较细致,保留了原著很多代表性的实物符号,比如米乔视若珍宝的艾弗森海报,余周周小时候追的《美少女战士》、《灌篮高手》。

拆开游戏机包装的余周周,身上穿着“大力水手派派”的T恤

《小美好》中,也不乏陈小希和林静晓作为追星族一员时,言必谈的“春春”与贴吧,和江辰晚上聊八卦时候所用的诺基亚的经典机型,还有偶尔掠过的试卷特写中,“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文章。虽然细究起来,剧中这些符号并非出现在现实中的同一时间段,也足够作为触发点,让观众从虚构中追忆起相似经历。

参与式解读

年代重现,记忆回返,那么然后呢?人物原型也好,场景设置也罢,视觉符号最终指向的还是观众基于怀旧式青春的集体记忆产生的参与感和代入感。

而这些围绕几个年轻人的成长打转的故事,印证的也是屏幕前万千观众的回忆。总有那么一个瞬间,给陈桉编好短信又删去的余周周,也是晚上摁着老版滑盖手机的键盘,字斟句酌酝酿短信的你;费尽心思给江辰买到曼联比赛的一张票的陈小希,也让你想起那时候会为了喜欢的人去看NBA、装作很懂电竞。或者,你也会想到那个总是在说起升学目标时放卫星、却是真心实意发掘学生优点的语文老师,是怎么鼓励了在模考之后万分灰心的你。

这样,在剧中给出的人物与场景的基础之上,观众在观看体验中唤起、投注与美化了自己的青春,跟着江辰、林杨,或者那个总被老师噤声的胖子一同走到荧幕中,每一秒,都比上一秒更年轻。

一场造梦骗局?愿者上钩

看到甜系青春剧如何为观众营造代入感之后,需要面对的争议是,甜美而即食的青春消费,是不是一处造梦的陷阱,而那些你被剧情建构起的回忆,就是青春的“真实”了吗?

窄化与放大的成长议题

《你好,旧时光》改编争议就在于,原著更多是关注一个女孩子从小到大的自我成长历程,而在目前播出的剧情里,余周周小时候以懵懂孩童视角经历的人情冷暖、初中时选校时的彷徨继而坚定的“主角游戏”,连同其中的自我思考都弱化处理为插播的回忆线,而放大了余周周与林杨之间的“拯救”与“被拯救”的纯爱系情节,相比之下,人物显得有些扁平。

青春时的成长有很大一部分是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之后,与外界的交互乃至冲撞。余周周的家庭环境作为人物背景,让她具备早熟敏感的特性。小说也专注于基于她的视角所呈现的环境中的善意与恶意,对于陈桉、郑彦一、米乔等等身边人不同处事模式的观察,再反馈给自身激起的种种改变。她从起初的单纯、偏激、淡漠,到最后的释然。个中所有需要发生的自我审视与和解,也不是一个“小太阳”的“把你所有错过的幸福都还给你”这么简单。

懵懂情愫的描摹铺陈非常适合打造甜系效果,但并非成长议题的全部。在这种角度之下,剧中青春的美好失之单薄,却也变得易于领略。

纪录VS滤镜

两部剧都有甜系青春的风格,而在具体呈现中还是存在些许不同。

《旧时光》在剧宣时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包括“全景式青春”,延续前作《最好的我们》对呈现高中实景的看重。所以我们会在这部剧里,看到与发糖情节没什么关系,仍要反复铺陈三集的文理分科的抉择。

《小美好》更像是在青春实景的基础之上,做了蒙上一层少女心粉色滤镜的加工。其中同样包含上文提到的记忆原型与怀旧符号,而与《旧时光》近乎纪录片式的还原不同,处理为男女主情感主线之下的点缀。

两部作品各有偏重,一部主打回忆杀,一部主打少女心,也各自感动着不同偏好的观众。殊途同归的是,让观众心甘情愿代入荧幕的一场造梦。而关于是否窄化青春的争议,有人质疑说,这不是真实的青春。那什么才是青春之于戏剧的“真实”?

观众在观看之前,带着自己以往的青春记忆与观剧经验所营造的期待,他们希望在作品中看到对自身的确证,而纪录片式的如实复刻、或是脱离日常的玛丽苏式甜宠,又会令人感到乏味。所以,这时候就需要作品与观众适当的距离,既能使得观众代入其中,又能生发参与解读的欲望,反过来影响观众的经验与认知。

《小美好》反套路的告白情节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青春的定义,青春剧所需要的平衡,也像是每个人心里缅怀与前行的拉扯。比起被妖魔化的脱发和中年困境,倒还是被粉饰的青春适合作为情感的自留地。都说甜系青春是麻醉,是造梦,不如就承认一次怀缅青春,观赏美好的正当性。

想起《贾想》中的一句话:“我们的电影不寻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没有真相。”更何况,那些屏幕前冒着粉红泡泡的姑娘,在青春渐远的生活战场,往往又是一副凛冽的模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