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购物返利模式作为主要业务的返利网站近期遭遇了“口碑危机”:;用虚假消费进行“赢利”,借助经销商返点“空手套白狼”者被立案查处;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醒,使消费者警惕“返利陷阱”等。
在业界引发的“地震”让返利网站不得不重视起自己的名誉。事实上,那些被关闭的返利网站并非依托于真正的电子商务,因为并不以真实的交易为基础,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个刚刚兴起两年的电商模式,从业者鱼龙混杂。真正的返利网站是和电商达成协议,为下游电商带去流量和消费者,再通过一部分电商的返还为消费者降低支付成本。
返利网站相当于一个“中介”,介绍客人到电商,再由电商付给佣金。在电子商务前期,这应当算是一个三方受益的推广模式。而事实上,规模日趋庞大的电商也正在做出反思――B2C业务利润日渐微薄的当下,是否有必要让这个“中介”拿走一部分利润?此前天猫、京东商城等都修改了和返利网站之间的协议,逐步切断对返利网站的依赖,甚至建立自身的返利模式。
不少业内人士预计,返利网站和团购网站一样,也将面临着新一轮的“寒冬”。但毕竟“潮水退去才能知道谁在裸泳”,由于这类网站门槛低、商业模式简单,网站数量一时激增。而今年上半年对返利网站的“洗牌”尽管让其名誉受损,却也留下了一批健康正常的企业。
也有电商正在选择和返利网站更深入地合作,例如一号店在近期联合返利网站推出加倍返利活动,问题是,以日用百货为主要销售产品的一号店所依赖的小额订单往往难以达到返利的最低额度,更重要的是,一号店销售日用品并未像其他主要销售3C商品的电商那样,让消费者产生消费惯性,毕竟,直接进入超市购买百货类商品还是大部分人的习惯,和返利网站的合作仍然有必要性。
那么,和发展中的中小电商之间的合作是否可行?相比于大型电商,中小电商缺乏推广和稳定的客户源,由于不知名,连打“价格战”的机会都没有。将目光瞄准中小电商,让自己的“购物导航”发挥作用,似乎是返利网站未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对消费者来说,理智地看待“购物返利模式”,只将其作为服务型网站看待,而不是将其视为投资或投机的途径,则会少一些心理落差,多一点资金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