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蒙牛斗法奥运:营销表现迥异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79

  蒙牛、伊利无疑是中国乳业的两个种子选手,而在2008北京奥运的家门口较量中,拥有奥运赞助商资格的伊利显然未充分发挥,而让劲敌蒙牛分了一杯羹。而四年之后双方易地而战,两者的奥运营销表现却迥异。

  在上一届北京奥运会,拥有奥运赞助商资格的伊利被认为并未完全发挥出其资格优势,而在今年的伦敦奥运营销中,伊利的奥运营销策略执行手法显然成熟了很多,策略转向草根、提前签约叶诗文、孙杨等奥运热点冠军,这跟通过今年赞助蒙古国“奥运会指定牛奶”的蒙牛而言,显然前者的表现更为抢眼。

  对伊利而言,一个不愿触及的过往的奥运营销之痛是,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明明是奥运赞助商资格的伊利,却被非奥运赞助商的蒙牛截胡了。

  伊利在2005年之后成为北京奥运赞助商之后的三年时间内,选择了高举高打的策略,一方面将传播资源集中在央视等电视媒体上,其在央视等电视媒体开始高密度的广告播放,一方面签约了众多诸如刘翔、郭晶晶、国家羽毛球队、跳水队等众多奥运冠军和体育明星作为其品牌代言人。

  而与之竞争的蒙牛虽然并未获得奥运赞助商的资格,但通过与央视体育频道的合作在全国80多个城市开展的线下活动等全面营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被很多业内人士认为效果高于伊利的“高举高打”。

  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益普索(Ipsos)市场调研机构的一项调查显示,蒙牛成为误认率最高的非奥运赞助商品牌。

  “虽然伊利在2008年北京奥运营销中投入巨大,品牌价值也有了显著提升,但仅仅大量的媒介广告投放并不是提升伊利品牌的最有效方法,在跟蒙牛的对决中显然并没有占据上风。”上海尤尼森营销咨询有限公司一名人士表示。

  而吸取了2008年北京奥运营销经验的伊利,此后经过世博营销等大事件营销的经验,在今年的伦敦奥运营销策略和执行手法上显然更为成熟。除了在媒介广告投放外,伊利开始在终端、产品上给消费者和经销商一个鲜明的“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营养乳制品”身份,以区分于蒙牛。

  在奥运尚未开幕之前,7月23日起,400辆红色双层大巴缓缓驶上伦敦街头,车身上中文书写的伊利logo和中国人独特的东方面孔组成了当下伦敦街头最受关注的中国元素,这一线下方式也使得伊利的奥运策略在诸多品牌中脱颖而出。

  而反观蒙牛,其间除了释放出赞助蒙古国成其“奥运会指定牛奶”外,并无其他亮眼的奥运营销举措。“蒙牛自从‘嫁给’中粮后,此前一直领先的营销策略上显得有些滞后。”上述人士称。

  不过对中国乳企而言,还有一个跳不过的话题就是中国乳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伊利、蒙牛而言,借助奥运等大事件营销,除了在品牌知名度及品牌形象上的提升外,他们更乐于向外界传递一种信号就是,其通过赞助奥运代表团侧面证明其生产、物流、品质等各方面能力也达到了奥运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