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们聊过 Vision > Strategies > Tactics 这样的思考架构。当然,架构是形而上的东西,要更了解这样的工具,让它真的能够在创业的过程中帮到你,透过实际的案例是常用的方法。
所以今天,我想以大家比较熟悉的 Google 作为例子,来讨论这个架构实务上的应用。
当然,要先讲在前面的是一间市值 2,300 亿美金,员工人数上万,业务横跨多个垂直,世界各角落企业的核心,绝对不是我们一篇 1,000 字的文章就可以讲清楚的。所以今天这篇文章的重点不是在分析Google,而是让你透过Google 来了解Vision > Strategies > Tactics 这样的思考架构。因此,在案例的论述上势必会有些简化,就请各位见谅,尽量把重心放在思考结构的学习上,而不是对Google 的分析上。
身为一个企业,Google 并没有把它的Vision 明白的讲出来,只给了大家它的使命,也就是企业存在的原因:
换言之,Google 相信只要它能持续把这个任务做好,无论是短期、中期、长期,皆能够为这个世界带来价值,也能够持续作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但身为一个搜寻引擎,Larry Page 的确有把Google Search 的Vision 明白的讲出来:
当然这个Vision 尚未达到,所以策略是长期投注在研发上,而战术是透过各种方式收集回馈、调整演算法等等。
同时间,Google Search 要能够维持运转,并且有多余的资金可以投注在R&D 上,它必须要能够长期的从广告主手上赚得合理的利润。所以除了身为搜寻引擎的 V>S>T,Google 还必须要有一个身为广告媒体的V>S>T。而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
身为广告媒体,Google Ads 也非常精确的说出了它的Vision :
说起来简单,但实际要帮企业找到顾客,是一件极度困难也极度复杂的事情。如果做得好,Google Ads可以赚很多钱,也就能够支持Google Search 的Vision,进而推动 Google 这家企业的 Vision。如果做不好,那前面讲再多都是白搭。
而Google Ads的实际策略,可以从客户一直到企业这样的价值链来进行理解。关於这点,两年前,Chris Dixon (Andreessen Horowitz 创投合伙人,Hunch 创办人) 写了一篇相当好的分析,在这里我试着用我的话来解释给大家听。
在Google Ads这门生意上,从顾客一直到企业,也就是从终端消费者一直到广告主的这条价值链,大概是以下的结构:
消费者→装置→作业系统→浏览器→频宽→网站→广告→广告技术→广告主关系→$$$ 广告预算
所以对於Google 来说,要帮助企业更有效率的找到顾客,也就代表他们必须主导这条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无法主导的,至少要想办法让它成为完全竞争市场,好让别的企业无法主导。因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在各个环节Google 的策略。
■装置:在PC 上已接近完全竞争;而在Mobile 上需要推动竞争。
■作业系统:在PC 上无法主导,因此但可以增加竞争;在Mobile 上接近主导。
■浏览器:在PC 藉逐渐成为主导;在Mobile 接近主导。
■频宽:被电信公司主导,必须推动竞争。
■网站:一般网站为接近完全竞争,搜寻由Google 主导,社群被Facebook 主导,因此需要推动竞争;在Mobile 上,App 的世界接近完全竞争。
■广告技术:逐步主导广告技术的各个环节。
■广告主关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广告主关系多为Google 主导,在地广告与大品牌则需要逐渐成为主导。
了解了上述的种种策略,当你看到Google 各种战术应用,就能够非常清楚的了解背後的动机,例如:推出免费的Chrome OS 来增加PC 端作业系统的竞争程度;维持 Android 的免费来提昇行动装置上的竞争程度;推动Chrome 来提昇浏览器的竞争,最终甚至达成主导的地位;以及推出Google+ 来增加社群的竞争程度,减弱Facebook 的主导力量… 等等。
而这,就是用Google 的 Vision > Strategies > Tactics 为例,去解释一家企业由上到下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