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有趣的怪现象:在使用阅读器或者其他移动终端阅读电子书的时候,往往会勾起人们对纸书的怀念,并指责电子书没有翻页的快感、失去了原有的板式、甚至没有墨香。
于是电子书的开发者为了迎合读者的情感,拼命模仿纸书的排版、模仿翻页效果,甚至翻页的时候还要隐隐看到背面的文字等等……但不管怎样努力,不仅无法阻止甚至更加剧了读者对纸书的怀念。
有人还在想能不能让ipad看看书时候也能发出油墨的味道,只能说这不仅走偏了,而且偏到沟里去了。道理很简单,你模仿的再像,也终究是一场模仿秀,越像,越让人想起被模仿的对象。是想四寸的智能手机;五、六寸的阅读器,还原纸书的效果,现实吗?十寸的Pad也只能说更接近而已,而电子书,在取悦和模仿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原本是以掘墓人角色出现的新科技代表。
我们目前的数字出版,大多数停留在纸书的电子化上。这是造成数字出版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
图书,是内容的一种展现形式,书的展现形式随着载体的演变而变化,而载体则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进化着。所以,当内容的载体是龟甲、青铜器、竹简的时候,内容的展现形式必然是极为精炼的,因为载体贵重——又贵又重,没办法。造纸的出现才催生了诸多长篇大论恢弘巨著,因为载体轻薄也便宜了,允许可劲的造了,所以《永乐大典》在春秋时代是不可能诞生的。在纸上继续印竹简时代的内容没问题,但如果纸上只印竹简时代的内容,哪就没必要发明纸了。这个道理放在今天一样合适。如果把“书”局限到等于“纸书”的层面上,就只能是目光短浅了,把书里的故事拍成电影,电影其实也是一本“书”。
所以数字出版的革命,一定不只是纸书的数字化,而是根据电子设备和移动互联的特性而生的内容革命。
生活节奏非常紧张的今天,你再怎样呼吁大家读书都没有太大意义,因为你其实根本没有大段的时间去啃一本书。虽说时间就像女人的胸,挤一挤,总会有的,可是飞机场你挤挤试试?有人说:“凡是说没时间读书的都是借口”,这只能说明他还是有时间。移动互联的兴起足以证明数字时代的阅读时间是碎片化的,那么数字出版若想在游戏、视频、微博上分得一杯羹,首先要做到内容是针对移动设备特性去定制开发的、并且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其次,数字出版的“书”应该是充分体现多媒体、互动、社交等互联网特性的全新形式。
数字出版时代,内容依然为王,但基于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内容展现形式的进化,传统出版机构的优势未必继续维持下去,“书”形态的演变必然促使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不要太在意人们对纸书的感情,感情往往源自习惯,人们改变习惯需要很长时间,但一旦改变,一段新的感情将就此开始。数字出版,从忘记纸书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