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教授常说,中国企业的员工聪明好学,但专业化、职业化程度还不高:不严格执行流程,喜欢自己变通;爱钻空子;人治普遍,个人突出,但缺乏制度化管理;在保守企业机密、遵守竞业限制等方面意识薄弱,等等。
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说,中国公共服务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一个具体表现是“官多吏少”,都把自己当成“官”,喜欢发号施令,,但具体执行的公务、事务人员,比例低,且不安心工作。
读者、观众也常常困惑:媒体喜欢引用专家的说法,但看多了却发现能追根究底、剥茧抽丝、把事情说明白的不多,流于表面的“口水”很多。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是专业问题,、社会性议题,于是大家都很急很躁,没把事情真正弄明白就各开药方、比赛嗓门。
笔者日前重读日本思想家大前研一的名著《专业主义》,意识到,我们社会中专业化程度的不足,本质上并非技能问题,而是缺乏顾客意识和服务意识的结果。大前研一强调,“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伦理观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永不厌倦的好奇心和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专家。他援引医学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认为该誓言体现出的即是面对顾客(患者)时的专业精神,如“以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第一位”、“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专家的词源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大前研一认为,几乎所有针对专家的定义都忽略了顾客的存在,那是非常狭隘的“专业性”(specialist),而不是一种真正的职业意识(professional)。真正的专业主义者,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顾客”,并在心中自问“我能为顾客做什么贡献”,通过这种自我追问才能激发出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开放性眼光。
有这样的顾客意识,才能消除“我即专家”的小我意识,而投入到全心全意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的探求之中。一切好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的,本质上都依赖于这种永无止境的专业化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