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下一个爆发点应当是专属APP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629

  前两周,笔者开通了百度音乐的会员服务免费试用,发现,除了用于装B的会员V字标识之外,还包括高品质音乐播放、以及超大存储空间和高品质音乐云端存储,最重要的是我还注意到了一个会员服务是:艺人APP优先体验,点进去一看目前只有张韶涵上线了自己的APP用于粉丝们获取其资讯、写真、最新专辑信息等。于是,笔者不禁泛起长篇思绪,现做了一些整理,欢迎有兴趣的童鞋拍砖、交流。

  移动应用的硬性需求已经基本达到饱和

  从2007年iPhone推出,第一个iPhone应用上线开始,截止到目前,非官方统计苹果的app store共有约100万应用,安卓市场应用数量也已基本持平,而最年轻的Windows Phone应用也已到了10万左右。

  这10万计的应用几乎涵盖和满足了娱乐、资讯、工具、通信、安全各个领域的不同需求,借用iPhone的广告词说就是:几乎可以帮你做任何事情。不仅如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只要你所需要的任何一个功能需求,基本上都有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同类产品等着你,这么多的应用如何选择就是一个足够让你头疼的问题。因此,移动应用的硬性需求已经基本达到饱和。

  什么是应用的硬性需求呢?除了游戏这类有特殊特点的需求外,其他功能性的应用,用户已经基本形成了习惯,各大佬级的公司已经把最肥的肉收到了自己碗里,例如即通类的微信、手机QQ、媒体类的新浪微博等,很难再有更大的空间留给创业者创造出爆炸性产品的机会,这就是我所说的硬性需求。

  硬性需求没有了,下一个应用爆发点应该是专属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这一个想法由来已久,而且也已经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使我们对这一趋势能够窥得一斑。

  专属应用的概念应该分为两个层次:企业级、个人级

  企业级

  企业级的专属应用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甚至仅仅是单纯的品牌曝光。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要数杜蕾斯的宝贝计划APP:通过下载杜蕾斯的APP让你的手机成功怀孕,并真实的忍受一回baby的喂奶、换尿布的痛苦,让你悔不当初没用杜蕾斯。而结束这一噩梦的方式就是扫描杜蕾斯包装上的二维码卸载应用。最近刚刚听说杜蕾斯的新应用又可以直接进行安全套的外送业务,相当于随时随地叫“外卖”,绝不扫“性”。类似于杜蕾斯这种企业级的应用完全可以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依托移动互联网这个大盘子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至少能够起到品牌曝光的作用。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公司特点的应用方式,连锁餐饮、酒店进行优惠券服务,生产制造型企业进行售后咨询和产品介绍,最不济还可以用公司的logo和吉祥物做个连连看的游戏吧。而像传统媒体类企业(报刊、杂志)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简直是天生的属性和必然的趋势,出版电子化的媒体服务,用户可以更加便捷、快速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受到感兴趣的资讯。

  个人级

  个人级的应用,就是我这次看到百度音乐的艺人APP抢先体验这种类型。最出名的当属韩寒的个人应用《One》,苍老师也紧随其后推出了自己的《空之家》。各种名人通过自己的专属APP进行个人宣传,供粉丝们发烧,也已经成为一个很潮很时髦的手段。百度音乐也抓住了这个很好的切入点,开始为歌星们打造自己的专属APP。试想以后每个名人一个APP,去哪里开演唱会门票上加个二维码扫描下载,像杨三十二郎这样一年32场演唱会的大哥,宣传费都不知道省了多少。

  在这方面,腾讯微信又走在了众人之前,去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完全是为了满足专属APP这一巨大市场而诞生的,大小通吃,为企业级和个人级专属应用打造了一个通用模板。这不仅为那些没有足够能力开发自己专属应用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平台化模板,而且依靠其庞大的用户群让那些即便是有能力开发的企业和个人都不得不为之屈服。

  于是,上至麦当劳、星巴克等全球连锁,下至包子铺、修鞋店等路边摊,大到明星大腕,小到草根屌丝,全都在公众平台开了自己的官方号码。可以说公众平台的出现一下子满足上至企业下至个人对于“品牌”宣传的需要,大家都在不遗余力的推广着自己。更程苓峰这样的媒体类童鞋把这一结合用到了极致。

  微信公众平台的火爆也侧面反映了专属APP的巨大需求。不仅是杜蕾斯和韩寒,很多企业与个人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在不遗余力的发展自己的专属APP。微信公众平台虽然方便,但它提供的毕竟是一种平台化的模板形式,有时候很难满足不同企业和个人的特殊需求,因此,为企业和个人定制APP开发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移动应用的爆发点。

  专属APP优势

  定制的专属应用有很多普通应用所无法比拟的渠道优势。企业级APP利用自身的各种实体渠道,例如,杜蕾斯每盒产品上印一个下载二维码,各商场超市在其门口和传单上加入二维码等,或者利用各个企业已有的网络渠道,在网站首页加入二维码或者下载入口。而个人级的APP更是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社区和微博媒体等,如果哪天李毅想出一个自己的专属APP,不用干别的,在百度大帝吧随便发两个帖子直接就顶上去了,再比如周杰伦的微博粉丝团,这粉丝团那粉丝团,发几条微博的转化率虽低,但是扛不住基数大啊,随便一个微博粉丝团就几百万几百万的粉丝,这样其渠道优势就充分显示出来了。企业和名人拥有这种天然的渠道优势,远比做一个比如说“记账应用”花钱去刷榜要效果好得多。

  除了渠道优势外,专属APP的商业模式也相对要多样得多。流量变现、服务业的O2O线下服务、媒体类的付费业务、增值业务、电子商务,几乎现在所有在互联网上成功实现的商业模式,都能够在不同的专属APP中有的放矢的使用。不仅如此,围绕着专属APP延展所创造出的其他商业模式也是多种多样,例如,如果每个名人都开了自己的APP,是不是可以做一个分类网站,把名人们按影、视、歌等不同类别给分出来,专供下载最新版本的APP。各种APP完全可能会取代现在的贴吧里的名人吧和微博粉丝团的功能和作用。

  最后,除了名人、名企,各种虚拟概念和社区都可以做成专属APP,例如,各类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贴吧里的各地方贴吧,爱好者、发烧友贴吧都可以移植到移动终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人们对移动终端的依赖,完全可能在不同的专属APP上完成以前在PC上的论坛、社区完成的行为。

  因此,个人愚见,硬性的应用需求已经饱和了,没有必要再去做旅游、社交、记账应用了,创业者们可以适当考虑转向挖掘一下专属APP的巨大潜力,这将是下一个移动应用的爆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