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贩创作出最牛广告语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27

  好的广告语真是可遇而不可求,辞藻未必华丽,修辞未必巧妙,思想未必深邃,但就是能投人的耳缘,眼缘,一听就记住,一看就喜欢,记住和喜欢只在刹那间发生,然后又易于传唱。寥寥几个字,将这些人类的愉悦感和传播欲望全集中起来。例如《水浒》里的“三碗不过冈”。

  宋朝多才子,商业也发达,才子和商业一结合,应该就有醒目的广告语。然而,最醒目的广告语,不是才子策划出来的,是由一个不知名的小贩喊出来的。

  市井传奇:小商贩策划两季广告词引轰动

  假如你是大宋王朝汴京街头一个卖熟食的小贩,每日里挑着担子在大街小巷经营生机,想要在这中世纪世界最大都市里赚一份好生意,你该拿什么来标新立异呢?你没有武大郎那样惊世骇俗的身材来吸引人买你的炊饼,也不能接近苏大学士苏东坡这样的创意文人,让他们为你的产品写诗作赋,只能靠着你的吆喝来吸引眼球和耳朵,你该吆喝什么呢?而且,就算有大才子为你写广告词,但那些广告词受诗词格律的限制,每一个段子至少有二十个字,念起来也稍嫌麻烦,不适合吆喝。


古代《货郎图》

  这可真是个伤脑筋的事。不过,大宋王朝的商业子民会演绎苏轼、陆游、李清照之外的传奇,他们的吆喝照样能创造商业奇迹。

  “亏便亏我也”

  据《鸡肋篇》记载,宋哲宗时期的京城里,有一个卖环饼的哥们,环饼是啥?我不知道,当时的汴梁市民也不太清楚,怎么才能推销给大家,这哥们有个创意,他的广告词里既没有产品介绍,也没说这东西有多么可口,或者能滋阴壮阳美容减肥,这哥们只是挑着担子,一脸惆怅地,长长地叹息:“亏便亏我也。”

  好一个“亏便亏我也”,五个字,分明向市民喊出一种效果:哥吆喝的不是饼,哥吆喝的是一种宁肯亏了自个也要将好产品推介给大家的境界。好广告词点到为止,千万不要加上什么“挥泪大甩卖,最后三天”之类的累赘,每日里就吆喝着“亏便亏我也”这五个字,为什么亏,不作任何解释,留给消费者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亏的是什么?是产品太好但价格卖得太低?不解释,一切尽在吆喝中。

  “喂,卖饼的,到底亏了你什么?买两个试试看。”汴梁市民怀着好奇心争相去购买环饼,一吃,果然不错,于是消费者也把这句广告词传开了:吃过那个“亏便亏我也”饼没有?还蛮不错的。说不定市民还会把它当成口头禅,在日常生活中吃亏之后,会模仿熟食小贩的口气说一句:“亏便亏我也。”广告语成了日常用语,那就是成功的标志。

  分析小贩的策划心理,应该是将商家摆在受损者的地位,引发消费者的同情,在此基础上扩大销售量。

  这位哥们的心思还不止于此,他还会利用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社会心理,为自己的买卖加码。当时有一位皇后被废,冷落在瑶华宫里。这哥们消息灵通,于是每天挑着担子在瑶华宫前晃悠着,一声比一声凄惨地吆喝:“亏便亏我也。”广告词里又增添了宫怨的色彩,成交量再度上涨。不过,这位小贩很快摊上事了,摊上大事了,开封府的人怀疑他是废后的亲戚,于是抓去审,倒没什么其他动机,无非想多卖两个饼,于是释放,但还是吃了一百杀威棒。

  这哥们很快将以上事件炒作成广告,他策划出第二季广告词,每天挑着担子在街上一瘸一拐地吆喝:“待我放下歇则个。”让我放下担子歇一歇,为什么?分明是向广大消费者散播一个信息:卖环饼的那哥们被打惨了,大伙可怜可怜,多买几个饼。于是,“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此番博取的是同情。前后两句广告词,都将商家置于受损者的地位。而且,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有第二季承继第一季的味道,避免了单调,有连续感。

水浒好汉燕青,是一位在商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市井英雄。

  苏轼的食品广告词

  苏东坡会制作广告语,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例如他在海南的时候,为隔壁老妈妈的饼写的广告词:“纤手握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美女的纤纤玉手揉出来的好饼,用碧绿的油煎出嫩黄的饼色,让人艳羡。苏大学士用纤手引起想象,用色调引起食欲。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大宋王朝要设一个最佳广告词奖,非“亏便亏我也”的莫属,苏大学士的广告词稍嫌啰嗦,同时对普罗大众来说也难记忆一些。

  名人效应:和苏轼有互动也能炒作成卖点

  苏轼是文学家、书法家,但从来没听说过他老人家是制墨专家,不过,毕竟是名人,只要产品和他沾点边,一定会卖得好。

  据叶梦得的《避暑录话》记载,话说大宋宣和年间,有个叫潘衡的生意人,在江西一带卖墨。潘老板卖墨的招牌就是:苏轼。他手里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他当年曾和苏大学士在海南时遨游墨海,深受苏大学士赏识,于是传授以制墨秘方,我卖的这些墨,都是按照苏大学士的秘方做出来的,“自言尝为子瞻造墨海上,得其秘法”。

  在当时的书画市场上,苏东坡老师作品的行情已经高攀不下,到了“一字万金”的地步,加之当时他老人家已去世,他的作品也曾被仇家大量销毁,于是更加水涨船高,一字难得,甚至延伸到了制墨的领域。因此,这位潘老板打出曾得苏大学士秘方的广告之后,消费者不管真假,都纷纷来购买。

  从一个细节牵强附会

  当时的文人叶梦得一直怀疑这个广告的真实性,后来,在许昌碰到苏东坡的四儿子:苏过。苏过是苏家最有才华的公子,也曾跟父亲去过海南,应该是苏与潘互动的目击者。

  叶梦得问起此事,目击者苏过当即否定:“我老爸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制墨的秘方,全是商家打广告吹牛。”但是,苏过也没有否定潘老板与老苏的交往,原来事情是这样的:当年苏东坡带着儿子苏过居住在海南时,潘老板登门拜访,当时苏家父子正在自制煤炭。当晚,不慎走火,几乎把居住的茅庐给烧了。

  残烬中还有几块黑煤,指头般大小,苏东坡尝试着拿这块残煤来写字,结果坚硬度不够,老苏哈哈一笑,也就罢了。潘老板当时就在现场,不想却留意了,把这细节记在心里,然后无限炒作放大成广告,渲染成苏大学士传授他制墨秘方。

  潘老板最机灵的地方在于,他确实和苏大学士有过互动,至于是不是当场传授了秘方,那发挥的空间就大了,传授秘方不一定就是一板一眼地讲课和抄笔记,两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在意会之间领悟秘方也未必不可以啊。想怎么说都行。

  当然,潘老板的墨也确实质量好,“然衡墨自佳”,没有辱没苏大学士的名声,可惜欠着苏家的专利费。

  熟悉的情景:南宋街头也有大型广告演出

  如今,不管是在几线城市,街头的大型广告演出都已经不是陌生的场景了。如果上溯到宋朝,这种场面也不罕见。我们就说说制酒行业的大型街头广告活动吧。

  这是宋朝吴自牧《梦粱录》第二卷的记录:南宋的首都临安,清明节前夕的清晨,在主管酿酒业的点检所大院内,各大制酒行的广告队伍排列整齐,整装待发,每一家都会打出一块三丈多长的布,上面写着诸如此类的广告语:我行聘用天下闻名的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浓辣无比高酒”。广告布用一根长竹竿挂起来,每一根竹竿有三五个人扶着,在主管部门——点检所,检阅完毕之后,广告公司聘用的专业乐队和歌手,一路奏着唱着出了点检所大院,来到大街上,开始大型推广活动。酒行花了不少心思,除了有乐队和歌手的演出,还会请一些帅哥花男当酒模,沿街劝酒,派发免费点心,酒行门口摆出一坛坛的新酒,由市民随便品尝,效果如何?据记载,销售量“倍于常时”。

  想千年前繁华大宋,商家、才子乃至街头小贩,他们的商业智慧,他们的天才策划,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