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被抓到 品牌口碑营销再思考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09

  最近有互联网用户投诉称,三星通过其本地广告公司雇用学生,在网上撰写攻击HTC的文章,同时推荐三星智能手机。台湾当局相关部门表示,已针对此事展开调查。三星的这次口碑事件被炒得沸沸扬扬,此时,有做口碑行销的品牌大致有两种反应:

  第一种,糟糕了,要是我被发现怎么办?

  第二种,还好我不是韩国企业。

  的确,我也很庆幸你不是韩国企业,,但更让人关心的是,如果我的口碑提案也被传颂于市,我究竟该怎么办?更深入的问题是,如果我要重新思考我的口碑提案,该怎么做?

  先厘清几个问题:

  1. 衡量工具不足导致不健康观念

  看遍国内外的口碑测量工具,都紧扣着口碑数量(Number of Buzz)、口碑占有率(Share of Voice)和正负面口碑比(Sentimental Analysis)三大指标,在图表上的呈现。

  也因为只能衡量出这三个指标,在各项的口碑提案中,就只能鼓励营销人员要先创造大量的口碑、并成为产业中口碑市占率第一的品牌。最后则是不能有负面口碑。

  为何说这会导致不健康的观念?因为社交媒体的观念是激发大家的讨论和互动,而非创造出大家的讨论和互动。营销人员为了达成衡量指标,就只好用创造的方式来执行口碑行销。


social@Ogilvy的核心观念—激发口碑

  2.  不健康观念造成小蜜蜂策略

  为了要创造口碑但又避免被直接查到IP位置,品牌就只好委请口碑营销公司对论坛进行小蜜蜂攻势,于是,你就能想像到K书中心的景象,每人一台电脑,数个帐号,针对不同的传播活动,每人有着不同的任务,有人发主文、有人负责回文,一切就待总司令下令,小蜜蜂就会全面出动。一旦未达目标,就继续补强。

  于是,你会看到站方固定时刻就会公布不受欢迎帐号,而特定版面总是会热闹非凡。

  此时的执行人员,多半已不确定品牌整体的传播策略和目的,他们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创造出足够的口碑。

  3. 小蜜蜂部队塑造负面观感

  当数量足够时,品牌就开始关心品质的问题。Adobe EMEA的社交策略长Jeremy Waite提醒,社交媒体是用来提升品牌价值。如果你的餐厅东西不好吃,社交媒体不可能帮你把它变成珍馐美味。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段话都会觉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作业时仍希望透过口碑塑造神机;为怕手机缺点被发现,只要有人攻击我,就派小蜜蜂反击;为怕汽车有负面口碑,就努力传播正面声量。

  于是,网络上的神机、神车、神乳液、神瘦身法绵延不绝。短时间,看来很神,但在网络世界里有什么事能隐瞒得住呢?一旦被发现手法,名声马上就臭掉。

  这时你会发现,过往认真的小蜜蜂策略,居然成了品牌的杀手,这样,值得吗?

  建议的口碑营销策略

  1.厘清目标

  口碑营销的目的主要在教育和创造兴趣。有些产品的功能无法透过官网或广告做完整的说明,品牌只好透过论坛或其他的社交平台,进行更完整的说明,教育消费者相关的功能。

  而为了能让不同的族群都了解产品特色,就必须按照各平台的兴趣不同,创造独特的产品撰写角度。这样的文章能引发点阅和讨论,就表示教育和激发兴趣的目的达到了。

  依据这样的目标,口碑传播的工作中,就不应该有包括攻击别人或神化自己,整体的原则应是忠实地呈现消费者购买前该知道的讯息,并增进购买品牌产品的机会。

  因此,与其衡量创造出的数量,不如把创造口碑的时间拿去思考角度,并认真计算激发出的口碑数量才更恰当。

  2.  把握真实的原则

  巴菲特曾说过: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用两个标准来衡量每一个行为:不但保证是合法的,而且还要保证,即使是一位充满敌意而且聪明能干的记者报导我们的这一行为,并发表在国家级报纸的头版头条上,我们也会感到高兴。这个原则,也适用于网络世界。

  与其找一夜情的小蜜蜂,不如寻找对你品牌有兴趣的消费者来进行口碑行销,培养一辈子的关系,提供给他们独特的关系,让他们能发自内心地写出产品的好,并具有热忱地扞卫产品。透过这样的关系培养,就算被网友揭露彼此的关系,也只是被发现一段正常有健康的关系。

  因此,在口碑营销时,当你透过真实的关系、真实的交流而创造出真实的口碑,你也不用担心上了隔天的报纸头版,

  总而言之,的确,营销人总会觉得大家都在做,我们这样做也没关系。但正如巴菲特说的,声誉就像是高贵的瓷器,很难保护却很容易破碎,一旦碎了就补不起来。你是不是真的有承担声誉破碎的勇气,或愿意选择一条可长可久的路,这是你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