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这个命题就是个伪命题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469

编者按:昨日梅花网刊登

哈耶克这样描述词语对思想的控制:“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用中立的词语。因为大多数的词语,都有它的立场和逻辑。你使用了这个词语,就站在了它的立场,进入了它的逻辑,你就无法独立地思考,而只能得到它的结论。”

框架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现象,但是同样会限制我们的思考

广告学的经典问题——“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争论有近百年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本身并不会影响广告的发展,每一次争论只是体现了当时广告发展所处的新阶段。为什么这个问题这么难回答,以至于那么多广告大师都争吵的面红耳赤?原因就在于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艺术”和“科学”是两个对立面吗?如果它们是对立的,就像“上”和“下”,那么它们的界限在哪里?如果它们不是对立的,这个问题还是个问题吗?

(1)如果“艺术”和“科学”是对立的:

“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就是个分类问题或者说是定性问题。

那些说它是科学的人只看到了广告创作的有序部分、逻辑部分,他们实际上在讨论广告的流程,他们认为广告是由A到B,由B到C的逻辑推导,只要每个部分的逻辑正确,那么这次广告就能达到设定目标,就能心安理得的拿着广告主的预算“科学的分配”了。如果广告真能轻而易举的通过逻辑推导出来,那么广告作品也就不会有什么惊喜,广告创作也就不会让人既恨又爱了。

那些说它是艺术的人只看到了广告创作的无序部分、未知部分,他们实际上在讨论广告的受众,他们认为受众是复杂的、没有逻辑的、不可准确预测的,因此广告创作和广告作品是不能通过经验推导的,广告需要创新,需要艺术思维,需要出人意料。如果广告是这样的“艺术”,那么每次广告活动就像一场赌博,有输有赢,每个广告人就是赌徒,是一群把脑袋和声誉别在裤腰带上的家伙。

所以,你看那些人吵啊吵啊,也不知道他们在吵什么?他们将他们自己当成了“科学”与“艺术”的界限,每个人都只是在自己设定的框架里讨论问题。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就不要掺和了。

(2)如果“艺术”和“科学”不是对立的:

那么“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就是个回归问题或者说定量问题。

广告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其中的经济背景和媒介技术背景。“广告是艺术还是科学”其实是在问“喂,老兄,现在的广告业哪个理论最火啊!我要去割草。(这是什么梗?)”“当然是程序化购买啊!哦不,人工智能营销。”

不得不说广告确实发展到了一个媒介技术占据话语权的时代,程序化购买具备许多让广告主看着兴奋的优势,比如跨平台多媒体采买、基于大数据的人群洞察、随时可调整可监测的投放流程、多维度人群定向、基于广告效果的正反馈优化……媒介技术给了广告投放更多的可能性。

因此,“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这种问题又回来了,对,就像你盯着屏幕发呆的时候突然听到背景声“一大波僵尸来袭”,请赶紧准备好你的豌豆射手。

(3)如果“艺术”和“科学”既对立又不对立:

那么广告是什么?……广告是什么很重要吗?当然很重要。不过对你重不重要就不知道了。

对广告本质的思考,不只是业界的反反复复,学术界也很热闹,超越广告、超越营销、重新定义广告……各种命题,各种逻辑,……颇有一点百家争鸣的意思。前年去年火了,可惜今年的声音消停了不少。

既然写到文末了,不给出笔者的观点好像不太够意思。嗯,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邀请我,我就假仁假义的聊一下吧。

广告是一种战略,广告作品是你作出的战略选择。透过广告,你可以看到每个广告主、策划人、文案、设计、媒介的选择,这种选择可能出于种种目的,当然更多的是一种多方妥协的结果。这个广告也许对你来说是无效的,但是对某些人是有效的,广告的受众除了目标受众、还有非目标受众、参与方等等各种身份的人。评价一则广告的成功与否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存在及合理,竟然广告出街了,总有它出街的原因。

广告操作流程的发展是历史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随着底层学科理论的发展,广告学理论也不断增多,广告的科学性就在于我们能看到的层次越来越多,角度越来越多,当然需要作出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广告的艺术性也就在于我们如何做出一个个选择。科学让广告看起来平庸,艺术让广告看起来危险。

程序化购买及苗头初显的人工智能营销是个好东西,里面的坑也很多的,想要避过这些坑,没有个十几年的功力是不行的。借用华与华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迷途的羔羊,总希望得到一根创造奇迹的救命稻草,这就是“新理论”永不消亡的市场基础。”程序化购买是不是救命稻草?是不是每个人的救命稻草?值得细细考究,笔者好想写一篇《论程序化购买及苗头初显的人工智能营销》,先定选题吧,内容什么的,嗯,触动不少人的利益呢,毕竟许多人等着养家糊口吃饭呢,再想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