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映前广告迎来爆发式增长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20

  在中国电影票房平均每年递增30%的今天,映前广告时长由于国内影院排片紧凑的习惯并没有相应增加,同时影院还被严格要求遵循相关部门按照售票显示时间放映电影的规定,这意味着《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钢铁侠3》等热卖影片开映前的那10分钟,已经像城市中心的广告牌一样炙手可热。

  像《钢铁侠3》这样的大片,映前广告通常可以卖到80元一场,北京每天102家影院放映千场,假设某广告主拿到其中三分之一的资源,一个月的投放周期价格跟首都机场户外显示屏的价位差不多,但是广告却直达城市中心的消费人群。

  作为年轻的市场,连同植入广告在内的中国电影映前广告市场规模预计2013年28亿元,却以77%的增速在各个媒介渠道中遥遥领先。艺恩咨询的咨询总监邵刚认为映前广告会在2014年到2015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1995年,央视三维电影传媒公司操作了肯德基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条电影贴片广告,开创了代理公司连接广告主和制片方或者影院的市场模式,拉拢了一批当时只想着“试试看”的影院资源。时至今日,这一领域内的竞争者已经增加到十几家,包括中影蒙太奇和万达银幕都在利用母公司的优势去做广告代理生意。

  现在,电影放映前的10分钟广告里依然包含了两种操作形式:映前广告和贴片广告。但是去年两者的市场占比已经拉开差距,前者拥有近10亿元的份额,后者只有一半不到,而先行者央视三维已经完全不做贴片了。

  离影片最近的5分钟为贴片广告,由制片方招商做好排片交给影院与正片一起播出。假设做30秒至60秒的投放,一般需要300万元至500万元的价格,如果影片票房收益高被加映则是最好的一种情况。现在这种模式弊端逐步凸显,比如原本计划好的档期可能被打乱,尤其是去年因为对国产电影的保护,好莱坞大片扎堆,贴片广告的风险和效果评估就很难确定。除此之外,以影片为单位做生意,影片内容和广告商都需要不停地寻找或等待。

  价格战是另一个瓶颈,因为越临近影片公映,贴片的广告位越不值钱。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三家代理商同时找到一个客户,报价越来越趋于跟制片方的成本价,客户反而会觉得行业太过混乱,或者影片有可能不会火,从而选择放弃。

  由此看来,影院终端才是常态媒介。2012年国内全年观影人次已达4.6亿,涨幅24%,银幕数也突破了13500块。这些数字代表着去电影院看电影逐渐变成常规的娱乐活动,即使观影人群从一部热映影片流动到下一部,电影院的观众还是源源不断的。

  映前广告就迎合了这种趋势。代理商跟影院合作,采用场次结算的方式,客户也更愿意从城市或者商圈的角度来选择如何投放广告。所谓城市划分,也非传统的行政区域划分,而是用票房作为衡量标准,除了传统北上广深,成都、武汉、重庆都因为年度票房超过5亿元而代表了最具消费潜力的人群,“锁定这些人,就锁定了客户。”央视三维战略市场部副总裁查巍说。

  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了影院资源的争夺。无论电影市场前景如何广阔,愿意尝试电影广告形式的客户还是会将目光集中在票房的前15名或者城市的中心商圈影院,这些地区的影院合同一旦到期就会有数家代理商围上来。

  代理商与影院之间,则更像房东与租客的博弈。随着每年票房收益的大幅提升,影院也会跟代理商提价。查巍表示,如果影院方面提价增加成本,代理商会根据销售情况选择优化资源配置,将精力放在最主要的影院上。

  万达则是影院强势的典型。2005年成立院线以来,万达已经成为银幕数量最多的院线,票房也占到全国总票房的15%。2009年万达选择晶茂传媒做独家广告代理,2011年6月把映前代理权交给了兄弟公司华夏时报,相当于自己开始做招商。近两年华夏时报通过代理万达影院映前广告而收入颇丰。

  查巍对此并不担心,他说,“现在开一家万达的速度,可以开五六十家其他影院。”

  而影院格局相对稳定的一线城市,也不是万达的优势。比如北京,万达只有3家影城,除了一家在CBD,另外两家分别在石景山和天通苑,有时还会需要与晶茂传媒在北京29家影院的资源合作。

  无论什么形式的代理商,都要花费很大资本买断影院的映前时段,或者拿到制片方独家的招商权,上下游的逐渐强势,必然会挤压其利润,除了早期玩家可以享受一定资源优势,新入者不可避免会在如何买到广告时段以及如何填充广告时段的困境中挣扎。

  用数字说话以及整合多种营销资源成为代理商不约而同的解决途径。央视三维会专门邀请第三方做广告效果评估,除了电影票房和口碑的预测,还会到放映现场对观众记忆度做调查。北美地区影院已经实现卫星放映广告,将会帮助广告代理公司实时收集这些数据,票房数据、观影人次也会更加透明。届时,代理公司还可以直接排片并以很少的人力监控全国范围的影院银幕。

  对于前景,华夏时报广告运营中心总经理朱伟东说,NCM由三大院线以30年代理权入股不失为一种模式,牢牢将双方利益捆绑,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这建立在美国院线基本垄断的情况下,国内即使发放院线牌照的速度放缓,依然还有40多条大小院线,利益很难统一。同时院线垄断则意味着广告商议价空间变小,未必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