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定位导航不是一个新名词,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很好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仅出现在一些特殊的行业领域。原因有很多,比如:室内定位技术的普适性问题,室内地图数据的现势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室内定位导航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十多年以来,为了解决室外定位导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科技巨头和研究机构在室内定位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比较成熟的包括蓝牙、Wi-Fi、RFID、Zigbee、超宽带、地磁等技术。但是,复杂室内环境下的多径效应、同频干扰、人体遮挡始终是研究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时至今日,在大众眼里技术难题似乎仍是阻挡室内定位发展的一大瓶颈。但事实上,到今年为止,国内已经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掌握了比较成熟的室内定位技术,只是还没“浮出水面”而已。更重要的是,在今年,Google、苹果、百度等多家巨头都开始盯上了室内定位。
今年以来,Google 室内地图快速覆盖了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地的 1 万多家大型场馆,且总数仍在不断增加;苹果收购了室内定位团队 wifislam;百度也推出了自己的室内定位,现已覆盖北京 6 家商场。月初的时候,我们有幸见到来华的思科的 CTO Bob Friday,并带他在朝阳大悦城实地体验了商场室内定位导航的效果。据 Friday 透露,室内定位技术或将成为思科无线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科对于提供用户在各种场所的全新移动体验非常感兴趣。
除了巨头们,大型场馆也不甘寂寞。首先是机场这个向来以旅客服务至上的行业。今年,首都国际机场率先行动,不但将室内定位技术应用于车辆追踪、资产管理、客流统计等方面,还将在自己的官方 APP 增加“机场指引”功能,包括室内定位和地图导航,以方便旅客查找登机口、值机柜台,和朋友共享位置,还能知道行李在哪儿、车停哪儿了。除了首都机场以外,浦东机场也推出了带有地图导航功能的 APP,白云机场的“掌上机场”正在酝酿之中,美兰和凤凰机场也即将推出此类产品。
大型 Shopping Mall 也意识到,要想在残酷的线上线下之争中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不光要给顾客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还要学会用“大数据”来武装自己,消费数据体现了顾客的购物偏好,位置数据则记录了顾客的行为习惯,两者相结合,是否能多一些化学反应?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能否为商户创造更大的价值?精准的信息推送,按需投放的商业广告,所见即所得的优惠折扣。一些有想法的商场已经开始行动了,也许过不了多久,人们在逛商场的时候就能切身体会到室内定位导航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众所周知,本地生活服务已成为巨头们要抢占的下一个制高点,微信、淘宝、百度地图、大众点评,都在做相应的布局,而室内位置服务也会在其中大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运营商的助力也功不可没,为了争夺“入口的入口”,三大运营商纷纷跑马圈地,加快了城市 Wi-Fi 网络的铺设速度,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上越来越丰富的传感器配置,为 Wi-Fi 定位技术的推广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使之成为一种真正实用的技术。
从去年的无人问津,到今年大量客户的主动接洽,我觉得,不论是传统企业,还是互联网行业,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室内定位导航能够带来的好处,提出的需求也愈发明确。过去,他们只是觉得这是一项很好的技术,但是用在哪儿,怎么用,完全没有思路。现在则完全不同,比如希望通过位置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获取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通过设定地理围栏为消费者推送有价值的商业信息和广告;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地图导航服务等等。今年,室内定位导航也许真的要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