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做客疯狂电台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509

  交流的魔力以电波为媒介散发,它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力:50%参与了这个节目的病人已经康复,回到了围墙外的世界。

  阿根廷有家电台,“没什么名人主持,播出时间很短,节目形式也是老一套,却深深吸引着百万听众。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一个‘疯狂电台’。所有的节目主持和参与者都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这是电台的创始人Alfredo Olivera先生来到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做演讲时的介绍词。

  这个电台名为Radio La Colifata(疯狂电台)创立于1990年,诞生于精神病院,每周六下午2点播出。节目正式开播22年以来,除了在阿根廷广受欢迎,在瑞士、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都有了本地语版。它的脸书上还有16万粉丝。

  这个电台何以在20年内保持风行且不断壮大?仅仅是人们对“精神病人会说什么”这一问题的好奇就足以支持吗?

  恐怕要想得知更多趣事的听众会有点失望,Alfredo先生似乎并没有多少“趣事”可以分享。不过这也正是上述问题的答案:疯狂电台的存在和生长并不是因为“有趣”。

  Alfredo的用词中反复出现的首先是“恐惧”一词。精神病人康复包括两个层次:身体上、物理意义的机能健康和精神健康。对精神病人来说,最难的就是如何消除精神层面的恐惧,如何在与世隔绝后重新融入社会。

  疯狂电台的存在揭示并迫使人们直面了两个平行世界的存在:一边是精神病院内的孤独和惧怕,一边是外部世界的远观和漠视。所以这个电台的初衷和赖以生存的信念就是:沟通两个世界,让精神病院围墙内外的人们得以交流。

  很多人会好奇这个电台究竟在说什么,其实也跟普通电台无二:电台的主持人可能在节目开始会分享一些新闻,然后嘉宾(主持人和嘉宾都是病人)可以来吟诗、播放他们推荐的音乐、分享自己的故事。医院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以及病人围坐在桌边开始讨论,你很难分得清哪些是病人哪些是医护人员。讨论的话题当然就五花八门了,、食物、音乐……而听众会通过打电话、Skype、Facebook等方式参与,给圆桌讨论提供话题。交流是双向的,疯狂电台的内容并不是没有逻辑的,很多人表示在这里听到了“没有顾忌的直言直语”,而这些正是外面的人想说却不敢说的一些观点。

  因为“恐惧源于未知的忧虑”消除后,疯狂电台和他的忠实听众们形成了一个社区。这个社区正是电台成长的土壤。有些病人在出院后遇到麻烦,他身边的人们如果正好是电台的听众,就会打电话到疯狂电台联系工作人员,而不是心惊胆战地打电话找警察来抓走疯子。这也令病人出院以后与现实社会之间产生一个缓冲区。

  作为沟通工具的媒介在此处的角色也值得一提,如今Facebook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了电台的重要的沟通渠道。

  疯狂电台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复制电台在硬件上的障碍很小,需要考虑的其实是社会环境是否包容。从电台诞生的时间来看,上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与今日之中国的差距有多大?搜索“精神病者访谈”的作品,号称“国内第一本”的出版物,书名赫然有“疯子”字样。那么如今大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程度如何,在他们眼中精神病患者与“疯子”是否是同义词?

  克服恐惧的努力是双方都需要的,打破彼此的刻板成见就如同打破《飞越疯人院》里的窗户,卸除交流的桎梏就如同拆掉疯人院的实体墙。如果说《飞越疯人院》是一个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寓言,那么Alfredo带来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交流和沟通的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