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天之前我参加的一场活动上,主持人询问场上的观众有多少人每天在使用微信、有多少人每天在使用微博,结果是每天使用微信的人比微博要多很多。虽然这并不是一个精确的采样,但普通用户在充分聚集了亲朋好友的微信朋友圈里,确实比在微博上更容易得到回复,强关系里的用户互动频率往往高于弱关系。
我并不认为微信能够完全取代微博,最明显的其中一个例证是微信朋友圈是不太可能满足得了追星的需求的,但可以体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人们在微博上与亲朋好友沟通交流的需求正在被微信分流走了。微博是一个通用社交平台,这就无法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信息噪音,我们可以把微信朋友圈看作是一个用于亲密社交的细分社交领域,它对有这部分需求的用户比微博有着更高的吸引力。
职业社交也在细分社交领域中产生了类似的作用。大街网的CEO王秀娟认为,虽然用户之前在通用平台上满足了行业社交、职业社交的需求,但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噪音和生活上的不适合,用户在通用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职业观点就会慢慢地衰减。她认为用户一定会把职业社交和生活社交社区分开,而LinkedIn这类职业社交平台获取的就是用户一生中那1/2的职业模块。
在商业前景方面,偏向商务的社交平台比偏向娱乐的社交平台具备更高的价值。LinkedIn 是去年全美成长最快的公司,据称他们的单用户价值比通用社交的单用户社交高 22 元。LinkedIn 的用户有明确的需求点,而有目的的访问比无目的的访问更有价值。
新浪微博早已意识到了用户的细分需求,所以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推出了分组功能和密友圈,但并不好用而且使用起来非常费时。新浪微博仍然不是一个前台实名的社区,没有真正完善的个人简介页面,也没有积累相对完整的职业数据,这造成了他们无法覆盖职业社交过程中的所有需求点。
正如同偏向娱乐的通用社交无法覆盖偏向严肃的职业社交功能,反过来也是如此。此外,社交领域的细分,不仅仅只是局限在网站的功能性,社区的用户结构变化也会给社交网络带来很大的改变。比如学生时期大家都在使用人人网,但毕业后就不再继续依赖这个社交网站了。
社会化营销工具Insightpool的创始人Adam Wexler 认为,Facebook用户的”老龄化“造成了对年轻用户吸引力的下降,给了 Twitter 和 LinkedIn ”耐久“的机会。而新兴的类似 Instagram、Snapchat 社区的流行,也在证明着社交网络正在细分领域不断地分裂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