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怎样才能做好视频类节目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698

  最近认真看了几档大热的综艺节目,平心而论,从选题策划到录制呈现都是值得“点赞”的。但长期看,传统电视节目就好比纸媒里偶尔冒出几期让人眼前一亮的封面 专题一样,秋后的蚂蚱,活不长。包括智能电视厂商最近炒得火热的“拯救客厅”的概念我也认为纯属是一厢情愿的扯淡(最近会专门写文章论述此事)。

  但就像纸媒的衰落不等于阅读的消亡一样,广义的电视节目即视频类内容将随着终端的转移与渠道的多元化,迎来从未有过的爆发期。最近有知名自媒体朋友谈起想做一档视频脱口秀节目,从市场的角度,我觉得靠谱——毕竟没多少人做,也没几个真正做成品牌的,但在具体操作方面,依然挑战不小。直观感受是现在缺少将内容策划、传播呈现与盈利方式结合得都比较好的品牌节目。

  1、这是一个跨界的年代,内容要“兼容并包”,好东西是通吃的

  视频节目是拿来看的,所以归根结底还需要好内容。由于大屏手机、Pad等播放终端的多元化与便利性,节目内容要不受时间、地点、情境的限制,随时都能看,并且能和任何人一起看。可以像王自健的《今晚80后脱口秀》一样,主打80后,但要让80后身边的人也觉得不错,也就是在内容选择与受众定位上不能过于狭隘,不能有硬伤,不能让70后或者90后觉得这是白痴。这是一个跨界的年代,要学会“兼容并包”,好东西是老少妇孺通吃的。比如最近两年的《中国好声音》,比如前几年的《非诚勿扰》,几乎都很适合一家人围在一起看。这也是品牌、口碑快速传播的一个基点。

  这也让我想起正在鼓捣动画电影的土豆创始人王微的观点:“现在中国动画片市场的目标受众主要以小孩为主,小手拉大手。美国的动画如梦工厂是:小手拉大手,大手也拉小手。大家都说我们也应该做小手拉大手。但我相信我们应该走大手拉小手模式,我不相信“小手拉大手”可以成功。”

  2、传播呈现要充分考虑现有的技术水平,“小快灵”是首选

  应该是从刷微博开始养成的坏习惯:每天睡觉前,都有那么半小时手足无措的时间,明明没什么可做的,却还是抱着手机不肯放,最后往往还是刷刷很少有人回应的微博与朋友圈,挺悲壮的——那一刻我是多么希望能有一些好玩又有料的内容让我涨涨姿势。

  最近很多人都在谈论未来的读图时代。其实读图所指的绝不仅仅是图片,读图的出发点是降低用户的阅读包袱,让阅读更轻松、“活”起来……所以我认为广义的读图甚至都应该包括线下的小沙龙。身边也有人在做基于短视频的社交APP。主要还是考虑在手机端容易承载的短视频,这也是未来一段时期比较靠谱的呈现形式。

  但目前受限于网络环境与流量费用(曾经有读者提醒我,碎片时间大多数都是没网或者信号不好的时候)无论微博还是微信,视频传播都有些难度。所以在基本的传播方式上还是要慎重考虑。我认为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求真务实占便宜”的“小快灵”是首选。罗振宇有一档比较成功的脱口秀节目《逻辑思维》,但他主要还是通过微信的60秒语音实现的。一旦换成视频就挑战很大。《逻辑思维》在优酷上的视频,我也看过一些,说实话,远不如“马桶时间”的60秒语音性价比高。

  3、前文都是底线,自媒体想赚钱,还得卖参与感!

  对于自媒体来说,粉丝就是祖宗,人家愿意互动,你就应该笑脸相迎。因为互动的前提大多是人家觉得你的东西好,有价值,或者觉得作者本身好,有所求助。所以罗振宇经常在《逻辑思维》的微信公号上与粉丝无边界调侃,细心的经营也换来了不错的结果:只用6个小时就在淘宝上卖光了160万的“史上最无理的收费会员资格”。(另一个卖参与感卖得惊天地泣鬼神的案例是雷军和小米)

  但视频带给粉丝互动的距离似乎总比文字远了一点。怎么办?能不能继续发挥“认知盈余”、“高手在民间”的优势,如果针对90后,就主打“90后”的参与感,不能只是作者一个人的脱口秀,而是尝试用一种操作成本最低的方式,让节目里多一些生面孔,做搭档,让观众每天都能发现另一个更真实、更值得追赶的目标。

  比如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就在参与感上做足了文章——作为观众我也想试试。原因就是:参与起点低,很多内容我都会,但决定性的关键问题又是非高手不可的,我又很佩服。《中国好声音》也是,歌手长得不好,条件不好,高音那几嗓子我佩服,说白了,还是平民偶像。互联即是打破偶像,又是重新塑造偶像,塑造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偶像。所以,能不能通过节目,推出一些人,不需要大红大紫,能让参与者觉得是在共同成长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