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不反传统 只反业余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95

  自新媒体成为一个“话题”以来,人们所看到的是传统媒体在各条战线上的节节败退,阵地正以不能扭转之势失守于新媒体,于是一个“结论”诞生了:新媒体的诞生,就是要来革传统媒体的命的。

  这个命题似是而非。

  诚然,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诸多层面的不同。如笔者在以往文章中所论述,新媒体“依托新的技术手段、适应新的交互模式、融合新的商业机会”,然而这些都只是表象而已。

  归于根本,新媒体并没有颠覆“传统媒体”的概念,相反却是回归了媒体的本质: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

  仔细观察可见,新媒体的每一项特点,都有助其更好的承担媒体使命:

  依托新的技术手段,新媒体可以更好的到达目标受众;

  适应新的交互模式,新媒体可以更好的生产、传播内容;

  融合新的商业机会,新媒体可以更好的将营销与媒体相连。

  所以我们不妨如此来看所谓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

  人们所指的“传统媒体”,是人类所能运用的“信息传播媒介”在某一特定技术条件下的产物,其本身亦是一度替代“更传统”媒体形态的“新媒体”形式。每一次技术革命,媒体都向着更好承担“信息传播媒介”的方向演化,原有的落后、过时的技术与相伴的媒体业态随之落伍,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媒体形态随之产生,媒体的固有职能在更高水准、更广范围、以更加专业、更贴合用户的方式加以实现。

  一、新媒体减少了信息传播成本,让“媒体阶层”显得业余

  一个行业的存在总有其理由。在最易于理解的意义上,“不可替代”及“非此不能行”便是一个行业可以堂而皇之为自己的存在正名并且收取费用的理由。在传统媒体时代,没有编辑的策划组织(尽管这种闭门造车的组织很多时候显得一厢情愿),读者就难以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判断出真正有价值的那一部分;没有记者的采集加工,新闻当事人的观点便不可能进入信息传播管道从而为人所知;而没有报刊亭的满街遍布,读者就无法接触到以上内容。由此,一个“选取——采集加工——传播”的价值链条得以形成,从而构成了传统媒体运行的基石,多少就业饭碗的存在全赖于此。

  在新媒体时代的逻辑却全部被改写了。在微博上,一个有公信力的大V,可以轻而易举覆盖百万、千万以上的粉丝群,所有信息的“选取——采集加工——传播”的过程皆一人(或极小团队)担纲完成,其粉丝乐得追随,其本人乐于更新,媒体的位置怎么摆都多余。

  有人会说,但是媒体机构总归是公信力更强、组织更系统的呀!没错,在“自媒体”野蛮生产的阶段,节操的确掉了一地。但你也看到了,在国家近期的一系列整顿行为之后,还能够存活下来的自媒体、新媒体,一定是能够适应环境的那一部分。要是目光再放远一些,谁说的自媒体新媒体公信力就一定低呢?谁能确定的说,某家媒体机构的公信力,一定强于某个甚为爱惜羽毛的自媒体运营者?谁又能确定的说,在日益细分的媒体报道领域内,由记者、编辑、终审发稿人所生产出来的标准化产品,在专业性和及时性上强于该行业内部人士所推送的一条讯息?非常明显的例子,一是“急诊女超人于莺”,通过绑定“协和+急诊”的概念,成功建立了个人的媒体公信度,俨然已经成为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媒体品牌;二是“马靖昊说会计”,通过锲而不舍的会计知识原理普及,并且生动活泼的结合人情世故、商业实例加以解读,分明有点带动“全民会计热”的感觉。

  更加让媒体从业者感到汗毛倒立的是,现在正有越来越多的优质“自媒体”不断加入这一行列,他们在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等所有平台上面,日以继夜的集中于各自擅长的领域,各种热辣生猛,各种活色生香,每一个账号都相当于一个行业细分杂志,这种“狼群战术”,哪家传统媒体受得了啊?

  “传统媒体们,你们已经被新媒体包围了!你们不但在数量上被远远的超过了!你们在报道的专业度和用户体验上也已经被甩在后面了!抵抗是没有出路的,赶紧转行是正经!”——这,想必就是新媒体账号们所自信满满想要发出的最后通牒吧!

  二、新媒体大量融合IT与编程能力,对从业者知识结构要求日新月异

  在传统媒体时代,“文笔好”已经是一项殊为可贵的专长了;如果再加上“采访突破能力强”,那简直一颗媒体界的新星就要冉冉升起了;要是再复合上“外语能力佳”以及“采编播俱擅长”这样的条件,天!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顶配“全媒体战士”么?

  可惜,这样的人才要求,在新媒体时代只是“入门标配”而已啊!

  不久之前之前,微博上一个署名为“包蓓蓓”的加V认证人士所发布的微博在媒体圈内获得了大量的转发,这条微博内容是这样的:“晚上和哥大的朋友吃饭,@卜卜_shujianbu 她是计算机/新闻双硕士,刚刚PK掉一百多个申请者拿到WSJ明年夏天在香港唯一一个多媒体实习生的机会。能将reporting和coding结合得这样好,真的太优秀了。今年夏天在@YingChan 教授麾下作研究,又对中国社会有新的认识。有这样出色的朋友,真是一点懒也不敢偷。”

  在转发的评论中,有观点认为:“新闻业平均待遇之低,有一部分原因是行业门槛太低.只会传统的采写已经几乎没有竞争优势,而能结合编程软件将信息视觉化才是竞争利器。”同时也有媒体从业者忧心忡忡的指出,“coding和新闻的结合,未来趋势,很快淘汰一票媒体人”。

  从中我们已经可以一窥未来媒体人所必备的几大能力:

  1、产品设计/实现能力。未来的媒体从业者,不是简单地写一两篇文章就可以了的,你得像产品经理一样,去构想、设计、并且初步制作出一个媒体应用的DEMO。随之相伴的,你必然需要具备基本的编程能力、美工设计能力以及产品运营能力——听起来很像一个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干的事儿对吧?没错,Photoshop、Axure RP这些软件麻溜的学习起来吧。

  2、多语种全媒体环境下的采编能力。英语是起码的了,您得再会一两门稍微偏门一点的语言不是?水平得满足能够在微博上与各国母语人士觥筹交错谈笑风生吧?光写文字肯定也是不够的了,图片、摄像、现场出镜都得一条龙掌握,才能够满足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吧?一个有些尴尬而刺痛的例子是,前些天发生在某地的“烟花爆炸导致大桥垮塌”事故后,最先在现场发出报道的,不是任何一家传统新闻媒体,而是某视频网站的“拍客”们。这些拍客操着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以极强的出镜欲望完成了一次重大新闻事件的首发。这个事件生动的说明,利用新媒体从事报道的技术门槛是如何不断降低的,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传统媒体数十年来所建立的行业门槛是如何被不断蚕食的。

  3、某一个或数个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及深入联系。这里的专业需要被定义为“行业内认可的专业”,而不是“媒体圈内认可的专业”。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具有多年从业经验、良好表达能力和形象气质的证券经纪人,一旦决定转行做财经主持人,那么现有的财经主持人能有几人可与之竞争?这样的例子在国外已经很多,比如在CNBC主持“Mad Money”的Jim Cramer,曾就职于高盛等机构,还曾是一位专业的对冲基金经理。更神的是这位哥们居然还具有郭德纲一般在媒体上装疯卖萌的能力,所以当我们看到他主持的节目总是大热的时候就不应该再有任何的惊讶了。

  或许当主持人对一般人而言还需要一些锻炼,但是对于更多的行业专业人士而言,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分享垂直领域内的行业资讯和评论已经不再具有任何技术难度了。所以可以预期,在未来的媒体行业中,将很难再有半专业、不专业、伪专业传媒人士的生存空间。与这个预期相比,现在的媒体行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媒体机构),简直就像是慈善机构一般仁慈。

  概括而言,新媒体是对媒体本质的进一步回归,而非是对媒体内涵的另一次颠覆;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优势并不在于其提供了“更新”的媒体呈现方式,而在于其以传统媒体技术水准和生产模式下无法实现的更专业的方式完成了对用户体验的真正尊重:让最专业的人,生产最专业的内容,以用户最喜欢的推送渠道呈现给目标受众,并且及时获得反馈。微信也好,微博也好,都远不是新媒体的最终形态,而只是这一快速演变过程中的开始,但是他们却已经明确的昭示了未来传媒的发展方向:离用户再近一点,表现再专业一点!

  坦率而言,自诩“传统”无非是很多失败媒体的遮羞布而已,仿佛很多商业竞争中的失败者常常用“我道德标准比竞争对手高”来为自己无能的经营开脱一般。拜托!传统媒体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传统,而是在如何服务用户需求方面,开始显得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