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生死局?先别扯变现!

业界 2018-11-02 12:08:23 阅读372

  微信产生订阅号之后,因为信息折叠的原因,信息的打开率大大降低,对于自媒体来说是很受伤的,不过这里起码证明一点,腾讯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很强的,不管是后台数据还是用户体验调查,发现了大量信息对用户的骚扰,继而做出订阅号和服务号的区分,改善用户体验。

  所谓订阅,强调的是一个主观认可,主动选择。

  为什么会产生骚扰?每天发一条信息,骚扰程度有那么深吗?

  ——用户关注了大量的公众账号,信息量变大了。

  为什么关注那么多账号?

  ——因为不同的公众账号提供不同的信息,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再进一步的想>>>用户第一次关注公众账号,一定是看到了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想以后继续收到,不想错过机会。那既然是自己喜欢的账号,为什么又成了骚扰?

  内容质量的持续度,持续性高质量的内容缺乏保证性。初次看到一篇文章,很对胃口,以后呢,虽说是同类型的文章,但不一定能再次引起好感。人的喜好,分为强喜好和弱喜好(也叫假喜好),强喜好,是一种习惯,具有长时间持续性,弱喜好具有时点性,受某一刻感情/事件的影响,比如说这会儿失恋了,伤感文字或者类似失恋的内容就容易引起认同;你被城管打了,一些极端文字就会对味;世界杯来了,关注足球,凑个热闹,过了那段狂欢期,足球类的信息就很少关注,也就是所谓的伪球迷。

  趋向同质化,移动互联网下的新媒体,具有快媒体属性,娱乐气氛更高,移动互联网是社会压力封闭下的解脱,一种极端的展示就是过度娱乐性,其实,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发现,无论是移动互联网还是传统电视节目:娱乐、求职、养生等是主旋律,顺应了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为迎合大众胃口,向娱乐、养生、求职进军,内容趋向集中。

  自媒体的土壤

  互联网等媒体发布内容(微信)越来越多的偏离技术轨道,资讯性内容越来越多,这些资讯又多符合高端(技术)目标群,而对于大多数受众来说生涩难读;较少发布个人观点,以业界资讯为主(内容也越来越趋同,缺乏人性)的情况,给很多自媒体提供了一个区分市场,发布个人观点的机会。

  一个媒体并不缺乏自身特点,姑且说具有个性,与众不同,但缺少“人”味,看不出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你细看微博,除了杜蕾斯官微敢这么“娱乐”,其他官微都在保持一个中规中矩的状态,生怕造成公关危机。 社交属性是人之间的社交,人之间的交流、信任,而官微却具有着与社交属性相背的天性——个性化社交环境成为自媒体的沃土。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应讲求平等,而实际上,目前我们的社交网络,是一种上下的交流,还不是对等交流,普遍存在专业与权威在上,受众在下的现象。点对点交流的说法,过于绝对,看看那些大V\专家,用户(粉丝)是受众,互动平等的交流并不多,然而相对于官微来说,其对等交流的程度已经是大大增强,确切的说,用户会认为自己关注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自己观点的人,而不是一个传送机。

  市场奉行一个原则:哪里人多哪里就有市场。(商业)自媒体具有的逐利性会让他们寻找接近用户(市场)的地方,即平台,自媒体对平台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自媒体的内容虽然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但他们需要一个信息承载点,需要一个主阵地,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微信订阅号的折叠,损伤了自媒体的影响力,自媒体需要一个能直接和用户接上线的平台,而不是被压缩在壳子里,等着用户去寻找。微信的魅力在于能对用户及时传达信息,当这种直接交流被阻断之后,自媒体的效力降低,难免会见异思迁。不过说自媒体逃出微信,并不准确,因为很多的自媒体并没有转战微信,至少没有把微信当做主阵地,而选择微信的自媒体也没有放弃庞大的用户群(概率心态:有了数量总会有成交的可能)。

  自媒体需要有足够的影响力,即所谓的名人,商界名人、草根名人、娱乐圈名人等,在某一个领域要么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要么就是拥有专业权威性(有别于官方权威),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提出独特的见解/观点,这些观点能给用户提供专业的知识或者不一样的思维,满足受众的口味。当然,还有一些自媒体通过一些出位的言论举止,获得关注,形成自己的影响范围。

  自媒体趋势

  自媒体的内容倾向原创,但这也会造成原创乏力的局面,需要抱团取暖,自媒体成熟之后会走向两条路:1、平台化,将自己建设成为平台;2、与平台合作,比如开设一些网站的个人专栏,如果平台能为自媒体提供支持,自媒体将成为平台的引力点。